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10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应用遗传算法(GA)来讨论一个水流问题.这个水流问题曾是不少统计学者用来考察不同试验设计和建模方法的常用案例.通过本例旨在说明遗传算法确为求解复杂系统优化问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对HR-1型奥氏体不锈钢在室温下注入了70keV 5×1016—1018cm24He离子,进行了上升至1273K的恒时退火实验。使用2.5MeV的质子弹性散射、TEM和SEM分析法研究了He在其中的捕获、迁移与释放特性。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生儿血清中去甲万古霉素浓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血清中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方法。血清样品经乙腈-异丙醇沉淀蛋白,上清液用三氯甲烷萃取后以水相进样。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紫外检测,最低检测限0.3mg/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达94.7%,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23%和2.62%。结果表明,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4.
何祚庥  王佩 《物理学报》1961,17(5):246-250
引言 近来,关于核子结构的问题引起了物理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它的实验基础是高能电子散射实验。然而,在Hofstadter的实验分析中利用了电子是点电荷的假设,而这个假设却是并非不需要加以验证的。有作者指出用色散关系的理论来解释中子质子质量差遭到失败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Hofstadter的形状因子不准确。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鬼臼乙叉甙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建勋  李玉珍  王佩 《色谱》1998,16(1):74-75
建立了测定血清中鬼臼乙叉甙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血清样品以乙酸乙酯提取,加表鬼臼毒噻吩糖甙作内标,以甲醇∶水(55∶45)为流动相,紫外254nm检测,最低检测浓度0.1mg/L,在药物浓度为0.5~5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0.0160+0.0340X,r=0.9991,回收率达95.0%。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为4.16%和4.76%(n=5)。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患者的血清浓度,结果表明,方法简便、灵敏。  相似文献   
6.
利用Nd :YAG锁模序列脉冲激光 (10 6 4nm)抽运充有高压H2 的拉曼池 ,输出光束经棱镜分光后投射在屏上 ,在可见光及近紫外光区用彩色胶卷摄得 15个受激拉曼散射光斑 ;经 1m光栅摄谱仪摄谱 ,在 36 5— 6 0 5nm波长范围内得到 6 5条受激拉曼谱线 .通过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证明除了H2 的振动拉曼频移量 4 15 4 6cm- 1 外 ,还有多个振动及转动拉曼频移量共同参与作用 ,从而产生了从紫外到红外众多波长的受激拉曼散射光 .  相似文献   
7.
制备性液相离心色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机合成及天然有机产物的结构鉴定中,分离纯化是一个经常遇到而必须解决的问题。各种色谱是进行分离纯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备性液相离心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由于仪器简单,使用方便,分离效果好,所以颇受欢迎。本文以Chromatotron7924型仪器(美国Harrison Research制造)为例,对制备性液相离心色谱作一简单介绍。一、原理和仪器装置。离心色谱除了吸附剂因素之外,主要是利用离心力来达到分离的目的。仪器主要由分离圆转盘,洗脱液装置和检测等部份组成。 1.分离圆转盘装置。固定薄层吸附相  相似文献   
8.
利用NdYAG锁模序列脉冲激光(1064nm)抽运充有高压H2的拉曼池,输出光束经棱镜分光后投射在屏上,在可见光及近紫外光区用彩色胶卷摄得15个受激拉曼散射光斑;经1m光栅摄谱仪摄谱,在365-605nm波长范围内得到65条受激拉曼谱线.通过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证明除了H2的振动拉曼频移量4154.6cm-1外,还有多个振动及转动拉曼频移量共同参与作用,从而产生了从紫外到红外众多波长的受激拉曼散射光.  相似文献   
9.
A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LOW TEMPERATURE HELIUM RELEA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4He ions of various energies and at various doses were implanted into three kinds of samples: TiH2 films, high purity Ti pieces as-received and after hydrogenation. Thermal release of helium was monitored in situ by proton-enhanced backscattering. Low-temperature helium release was observed at T≤573K. Single jump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ctive energies for the releas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a mechanism of helium cluster vacancy complex (HemVn-Vi) for low temperature helium release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0.
Helium ions have been implanted into highly pure α-Ti and hydrogenated Ti samples with energy of 140keV and at dose of 5.2×1017He·cm-2. The retained amount and depth pro-files of helium in 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proton-enhanced-backscattering (PEBS)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changes of He peaks during isochronical annealing at 100, 200, 300℃,… were monitored in-situ by PEBS for groups of samples. The process of temperature ramping was not stopped until He peaks almost disappeared and hence the release curves were obtained. It was found that ~ 60% of helium was released at 200℃ for high-pure α-Ti samples, whereas massive release occurred at 300℃ for the samples with H/Ti=0.9 and at 350℃ for the samples with H/Ti=0.2. The mechanism of He release and the effect of hydrogen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