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4篇
化学   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温或近室温固相反应要求绿色化、清洁化[1,2]。我们以KMnO4和MnCl2·4H2O为原料,用室温固相氧化还原反应制备氧化锰粉体时,得到了一种对H2O2分解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纳米KMn8O16粉体,用XRD、SEM、IR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发现研磨时间对粉体性能有显著影响。1 实验部分1 1 粉体的制备按摩尔比(2∶3)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分析纯KMnO4和MnCl2·4H2O,分别置于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细,再混合研磨,固相反应立即发生,体系颜色逐渐加深,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充分研磨后70℃恒温12h,固相产物依次经水洗至中性、醇洗、抽滤,真空干燥得黑色粉…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标题配合物Cu4(dhbd)2(dpphen)4•2H2O]•8H2O(H4dhbd=2,3-二羟基丁二酸, dpphen=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 由于水的配位阻断, 2,3-二羟基丁二酸根仅通过单羟基氧桥联两个U形双核亚单元形成具有一个对称中心的双U形四核结构, 其中U型亚单元包含晶体学上不对称的2个Cu(II)原子、1个2,3-二羟基丁二酸根(dhbd)、2个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dpphen)和1个配位H2O分子. 毗邻的四核单元通过配位H2O分子和配位羟基O原子形成的R22(8)型环形氢键桥的连接, 沿a轴方向构建了四核单元交替相连的一维超分子链; 链间籍苯环的π-π堆积作用和晶格水分子氢键链的连接进一步扩展为具有隧道的三维结构. 配合物中呈现了一种2,3-二羟基丁二酸与过渡金属配位的新方式. 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标题配合物具有弱的反铁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铜(II)与羟基丁二酸和2,2'-联吡啶形成的配位聚合物{[Cu(malate)(2,2'-bipy)]•3H2O} (其中malate=羟基丁二酸根, 2,2'-bipy=2,2'-联吡啶), 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了单晶结构, 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研究. 配合物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c; 晶胞参数: a=0.70132(10) nm, b=1.9730(3) nm, c=1.18998(16) nm, β=94.551(3)°; Z=2; 最终偏离因子R=0.0483. 配合物中每个铜(II)原子与来自2,2'-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和两个羟基丁二酸根的三个氧原子配位, 形成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单元. 每个羟基丁二酸根以R构型方式桥联两个三角双锥结构单元, 沿a轴方向无限延伸形成一维链. 两条平行链以面对面的方式重叠, 彼此吡啶环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 加之C吡啶环—H…O羧基弱相互作用形成新颖的梯状双链结构, 比邻的梯状双链又通过分子间O羟基-H…O羧基氢键沿a轴方向共同构筑了具有隧道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4.
1 除莠剂和农药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84年全美农民用了19.6亿公斤的除莠剂,但大部分均未进行致癌和引发生理缺陷的试验。伊利诺大学的植物生物化学家 Constantin A.Rebelz 和园艺学家 Mer-bert J.Hopen 在寻找安全除莠剂和农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研究成功一种光敏除莠剂,其药效由日光引发,在所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自然产生的这种化合物是一种名为δ-氨基乙酰丙酸(NH_2CH_2CO_2CH_2CH_2COOH)的氨基酸,缩写为 ALA。ALA 是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种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氧化三甲胺Me3NO与羰基簇合物M4(CO)12-nLn(M=Co,Ir;n=1,2;L=磷配体)的氧转移反应动力学,讨论了反应机理。反应符合二级速率方程:r=K2[Me3NO][M4(CO)12-nLn]M4(CO)12-nLn的氧转移反应活性呈现如下顺序:中心元素不同时Co4(CO)12-nLn<Ir4(CO)12-nLn;取代配体不同时M4(CO)12-n(P(OMe)3)n>M4  相似文献   
6.
标题化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8.182(2)Å,b=10.389(2)Å,c=16.261(5)Å,α=99.38(2)°,β=89.97(2)°,γ=113.18(2)°;Z=2,两个phen上的四个N原子和一个配位水中的O原子围绕中心体Cu原子形成一个畸变的三角双锥构型,配位水与阴离子ClO4-中的O原子形成氢键。  相似文献   
7.
0引言纳米Fe2O3因在磁性、气敏、催化、染料、抗腐蚀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瞩目[1 ̄3]。Fe2O3存在α-Fe2O3、β-Fe2O3、γ-Fe2O3、ε-Fe2O3等多种构型,它们在性能上差异较大,如α-Fe2O3具有良好的磁性和气敏性,可用作气敏材料和磁记录材料;γ-Fe2O3具有独特的电、磁、光等性质而在信息存贮器、彩色显像管、生物处理、磁制冷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各种应用都与性能有直接关系,所以研究Fe2O3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不少学者采用溶胶-凝胶法[4]、电化学合成法[5]、微波辐射法[6]、燃烧合成法[7]、水热法等[8]不…  相似文献   
8.
{[Cu^Ⅱ(Hpb)(mal)]H=O}n (Hpb=2-2'-pyridylbenzimidazole, mal=maleic acid) is a helical chain-like polymer complex.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the monomer Cu^Ⅱ(Hpb)(mal) was obturated with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respectively. For these selective segments, the geometry optimization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hybrid DFT (B3LYP)methods to find that the structure obturated with H2O was better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 and then this model would be used to latter calculations, such as the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 and the NBO charge population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magnetic behaviors of this complex were analyzed by experiments and the weak antiferromagnetic couple between copper(Ⅱ) ions was observed. The exchange coupling constant was calculated by DFT based on the spin broken symmetry formalism. The calculated coupling constan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9.
Two novel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Cu(bpapa)(dhbd)]·CHaOH (1) and [Cu(bpapa)(ma)]·ma (2) (bpapa= bis[6-(2-pyridylamino)pyrid-2-yl]amine, dhbd=2,3-dihydroxybutanedioate dianion, ma=a-methacrylate) were rationally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R, electronic spectroscopy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s. Complex 1 was the first oligo-a-pyfidylamino complex based on hydroxypolycarboxylate and self-assembled into a 3D honeycomb configuration network with open channels and tubes containing 1D ladder-shaped double chains formed by hydrogen bonds and aromatic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Complex 2 constructed a 2D supramolecular network extended by 1D chains from dimeric supramolecular synthon through noncovalent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the two complexes, the chelating monohelical ligand adopted all-anti configura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were applied to 1 and 2.  相似文献   
10.
选用(1,1'':3'',1″-三联苯)-3,3″,4'',5,5″,6''-六羧酸(H6L)为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与Tb3+离子反应得到配合物[Tb (L)0.5(H2O)2]·7H2O (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对该配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其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Cmca空间群,a=2.661 61(7) nm,b=1.421 03(4) nm,c=2.109 88(6) nm。拓扑计算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新颖的(6,6)-连接的三维网络结构,符号为(48.66.8)(49.66)。该配合物具有强的荧光发射,可以快速检测水溶液中的二甲硝咪唑和四环素且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回收性好。通过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荧光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