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6篇
物理学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5,6-二氢-6-烷基(芳基)-2H-吡喃-2,4-二酮(1)、芳胺(2)和原甲酸三乙酯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20个3-芳胺甲烯基-6-烷基(芳基)-5,6-二氢-2H-吡喃-2,4-二酮(3).由于分子内氢键的形成,化合物3由一对构象异构体4和5组成.生物活性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张素华 《物理通报》2009,(11):62-63
初中学生爱看魔术,许多老师采用魔术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引入新课的方法. 笔者所在的学校民工子弟占90%,学生学习基础不太扎实,但他们好奇心很强,爱动手实验.笔者除了让学生多动手实验探究之外,也采用魔术的方法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笔者使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九章“电与磁”的第一节“磁现象”引入新课的魔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用光栅式位移传感器测量金属丝微小伸长量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取代苯亚胺基噻唑啉的合成和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取代苯亚胺基噻唑啉化合物 ( )中的双键可以在环上或在环外 ,在一定条件下 ,两种异构体可以相互转换 .Ar为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芳基 .先导化合物 唑烷酮是一种海藻类的毒素[1 ] ,能衍生出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我们曾对此类化合物的植物激素活性和除草活性进行过研究 [2 ] ,也有文献对其动物麻醉效能进行了报道 [3] .本文采用改进的合成方法制备了 2 -取代苯亚胺基噻唑啉化合物 ,并进行了生物测定 ,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 ,有的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 .标题化合物按下列途径合成 :NH2 CH2 CH2 OH H2 SO4 H2 NCH2 CH2 OSO3H C…  相似文献   
5.
孙雁  张素华 《大学物理实验》2001,14(3):11-12,18
本文采用测量样品与磁场的机械力作用来观测迈斯纳效应 ,并通过扫描线的变化量ΔL与温度T变化曲线得到超导体的转变温度TC 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生物有机硅化学已经形成了有机硅化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发现大批具有较高和某些专门的生物活性的有机硅化合物。我们对一些酰氧基类型有机硅化合物的毒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毒性和结构关系,发现其毒性一般都比相应的不含硅的母体化合物低;研究了某些有机硅的取代苯氧乙酸酯的生物活性及水杨酰替苯胺类型的有机硅化合物。本文合成了一系列新的2-呋喃甲酰胺类型的有机硅化合物,研究了它们对一些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探讨了其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长凤  张素华 《应用化学》1998,15(3):112-113
N,N┐二水杨叉基┐1,2┐二┐(4┐甲氧基苯基)乙二胺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王长凤*杨光明宋世栋(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张素华李树正(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天津)关键词乙二胺Schif...  相似文献   
8.
正交试验方法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夫兰克———赫兹实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由三烃基氯硅烷与呋喃甲酰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2-呋喃甲酰胺类型的有机硅化合物:N-烃基-N-三甲(三乙氧)硅基-2-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用红外和核磁氢谱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用含毒介质法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黄瓜枯痿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菌进行抗菌活性试验.表明其中有些种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与已知杀菌剂多菌灵(Carbendazol;MBC)有相似菌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通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为平台,对一个600 MW电厂排放的CO2吸收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关键参数对吸收系统性能影响。研究了采用余热锅炉回收系统热量后对整个电厂性能的影响规律,比较了采用25MPa,566/566℃;28MPa,580/580℃和30 MPa,600/600℃三种不同蒸汽参数时整个电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钙法回收电厂CO2并合理利用余热后系统效率下降约5个百分点。本文研究成果为基于火电站脱除CO2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