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篇
  免费   615篇
  国内免费   1879篇
化学   1716篇
晶体学   21篇
力学   24篇
综合类   43篇
数学   141篇
物理学   164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采用紧束缚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对Nan(5≤n≤10)小团簇的键长涨落、势能、热容量等熔化性质在50 K~1500 K温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发生两次相变,一种在230 K~300 K的温度范围内,依次有块体玻璃态转变;一种在550 K~870 K温度段,依次经历了熔化相变.同时也得到随着团簇体系的减小,势能由下向上排列的曲线,即体系的势能由低变高.  相似文献   
992.
运用密度泛函(DFT)和关联从头算(correlated ab initio)理论,对阳离子X_3~+(X=Sc、Y、La)和相关的中性X_3Cl(X=Sc、Y、La)团簇的稳定结构与芳香性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X_3~+阳离子有两个稳定异构体:正三角型(D_(3h))和线型(D_(∞h)),其中正三角型为基态.对于中性的X_3Cl团簇,Sc_3Cl有三个稳定的异构体:三角金字塔型(C_(3v))、双齿型(C_(2v)-1)和C_(2v)-2型(图1);而Y_3Cl和La_3Cl只有2个稳定的异构体:三角金字塔型(C_(3v))和双齿型(C_(2v)-1).但这三个中性X_3Cl团簇的基态都是双齿型(C_(2v)-1)结构.对阳离子正三角型(D_(3h))基态结构进行共振能(RE)和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的计算结果表明,X_3~+正三角型异构体展现出较高的芳香性.详细的分子轨道分析显示,正三角型Sc_3~+和Y_3~+阳离子有一个离域的π型分子轨道,显现出单π-芳香性;而正三角型La_3~+阳离子有一个离域的σ型分子轨道,显现出单σ-芳香性.X_3~+单π-芳香性或单σ-芳香性主要源于过渡金属Sc、Y和La的d原子轨道的贡献.另外,通过分子轨道分析还发现,当一个补偿阴离子Cl~-分别与Sc_3~+、Y_3~+阳离子结合成中性Sc_3Cl、Y_3Cl团簇时,其组成单元Sc_3~+、Y_3~+的芳香类型从原π-芳香性变为σ-芳香性,而当一个补偿阴离子Cl~-与La_3~+阳离子结合成中性La_3Cl时,其组成单元La_3~+原σ-芳香性保持不变.换言之,三个中性X_3Cl团簇都只显现出单σ-芳香性.  相似文献   
993.
广义Chua电路簇发现象及其分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章耀  张晓芳  毕勤胜 《物理学报》2010,59(4):2326-2333
通过引入由电感和电阻组成的控制电路模块,并适当选定参数,建立了具有快慢效应的四阶广义Chua电路的模型.探讨了快子系统随慢变量变化产生fold分岔及Hopf分岔的条件,进而探讨了整个系统的动力学演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快慢效应,给出了两种典型的对称式fold/fold和fold/Hopf周期簇发现象及其相应的分岔机制,从分岔的角度,指出了两种簇发现象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 广义Chua电路系统 簇发 静息态 激发态  相似文献   
994.
由于实验表征团簇结构的困难,理论预测团簇在生长过程中各种异构体的生成概率便十分重要.考虑到分子动力学可模拟高温时各异构体的相对丰度,把问题归结为高温时所形成的各种异构体在室温环境中如何转化,并建立了统计力学模型,得到了异构体相互演化所需时间与环境温度的解析关系.以C12团簇为例,在2500 K时所形成的最可几异构体在室温环境中需要超过1012年才能转化为最低势能异构体. 关键词: 团簇 异构体 统计物理 分子动力学  相似文献   
995.
杨卓琴 《物理学报》2010,59(8):5319-5324
利用神经元Chay模型,对实验中观察到的三种放电节律模式序列进行数值模拟,并应用余维1极限环分岔分析研究了其产生机理.首先考虑的是周期性放电模式的变化过程;其次,具有不同表象的一种超临界和一种亚临界倍周期簇放电序列产生并导致混沌现象的出现,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转迁到逆超临界倍周期峰放电序列;最后研究无混沌的加周期簇放电序列,得出加周期分岔仅是一种与倍周期分岔密切相关的分岔现象.  相似文献   
996.
随机分布烟尘团簇粒子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成新  吴振森 《物理学报》2010,59(8):5692-5699
基于分形理论,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随机分布的烟尘团簇粒子结构进行了仿真模拟,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 DDA)方法研究了随机分布的烟尘团簇粒子的辐射特性,分析讨论了分形维数、原始微粒粒径和数量以及复折射率对随机分布烟尘团簇粒子辐射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给定分形维数的情况下,烟尘团簇粒子的辐射特性取决于原始微粒粒径、数量及复折射率;原始微粒较小的团簇粒子,当分形维数较小时,吸收截面变化不明显,但当分形维数大于2时,吸收截面骤然增大,然而,对于具有比较大的原始微粒粒径、数量及复折射率的烟尘团簇粒子,吸收截面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单调递减;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团簇粒子的散射截面、消光截面及单次散射反照率均单调递增;从整体上来讲,团簇粒子的辐射特性与等效球形粒子的辐射特性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并且这种差别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该工作对研究气溶胶粒子的辐射及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 烟尘团簇粒子 辐射特性 离散偶极子近似方法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对AunSc(n=2~13)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并对能量和电子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n≤11时,AunSc的低能量结构是平面结构,且掺杂的Sc原子没有扰乱Aun的框架;当n≥12,Sc原子陷入了金团簇所形成的笼内.二阶能量差分、分裂能、电离势、亲和势和能隙表明Au3Sc、Au5Sc、Au7Sc、Au9Sc、Au11Sc和Au13Sc是较稳定的团簇;掺杂的Sc原子提高了纯金团簇的稳定性且改变了纯金团簇化学活性的;当n≤11时,AunSc的磁矩在0.000~1.000 μB振荡;对于n≥12,AunSc的磁矩出现了猝灭.  相似文献   
998.
激光在随机分布烟尘团簇粒子中的衰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形理论,采用团簇—团簇凝聚模型对随机分布烟尘团簇粒子的分形结构进行了模拟.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随机分布烟尘团簇粒子的单次散射特性.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激光信号在随机分布烟尘团簇粒子中的传输衰减特性.讨论了入射角、激光波长、烟尘粒子数密度以及组成单个烟尘团簇粒子的原始微粒粒径和数目等参量对激光衰减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激光在复杂随机介质中的传输衰减特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五粒子团簇态新应用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经济和简单的二粒子任意态的可控隐形传态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发送者(Alice)、控制者(Charlie)和接收者(Bob)共享一个五粒子团簇态,发送者只需要执行Bell基测量,而控制者也仅需要执行单粒子投影测量.接受者根据发送者和控制者的测量结果,对自己拥有的粒子做适当的幺正变换,就可以重建发送者的二粒子任意态.这个可控隐形传态方案是决定性的,成功的概率为100%.与使用相同的量子信道进行二粒子任意态的可控隐形传送方案相比,不需要执行多粒子的联合测量,从而使得这个方案更加简单.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引入由电感和电阻组成的控制电路模块,并适当选定参数,建立了具有快慢效应的四阶广义Chua电路的模型.探讨了快子系统随慢变量变化产生fold分岔及Hopf分岔的条件,进而探讨了整个系统的动力学演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快慢效应,给出了两种典型的对称式fold/fold和fold/Hopf周期簇发现象及其相应的分岔机制,从分岔的角度,指出了两种簇发现象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