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1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970篇
化学   1894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99篇
数学   37篇
物理学   4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7 毫秒
991.
夏俊峰  贾亚 《中国物理 B》2010,19(4):40506-040506
Tak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DNA damage repair module, an ATM module, and a P53--MDM2 oscillation module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a P53 oscillation network triggered by a DNA damage signal in individual cells. The effects of the DNA damage signal and the delay time of P53-induced MDM2 expression on the behaviours of the P53 oscillation network are studied. In the oscillatory state of the P53--MDM2 oscillator, it is found that the pulse number of P53--P oscill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itial DNA damage signal, whereas the amplitude and the period of P53--P oscillation are fixed for different initial DNA damage signals, and the period numbers of P53--P oscillation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delay of MDM2 expression induced by P53. Thes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ombined negative feedback of P53--MDM2 with the time delay of P53-induced MDM2 expression causes oscillation behaviour in the P53 network.  相似文献   
992.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弱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嵌入、沟槽和静电3种主要模式,并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黏度法、循环伏安法。  相似文献   
993.
荧光探针技术研究阿特拉津与ct-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荧光探针和紫外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阿特拉津(Atrazine)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中选用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考察了阿特拉津浓度、磷酸盐、离子强度以及碘化钾对系统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存在猝灭现象,并同时存在静态和动态两种猝灭方式。KI对ct-DNA-Atrazine体系的荧光猝灭及阿特拉津使ct-DNA紫外吸收的增色和红移现象表明阿特拉津与ct-DNA之间存在嵌插作用。磷酸盐、离子强度对ct-DNA-EB-Atrazine体系的荧光强度影响表明,阿特拉津与ct-DNA的磷酸基之间存在非特征性的静电作用,并且高离子强度不利于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桑色素与Ce(Ⅳ)反应形成的络合物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RLS)特征,发现小牛胸腺DNA(ctDNA)或鲱鱼精DNA(hsDNA)的加入都能使桑色素-Ce(Ⅳ)体系在320 nm处的共振光散射峰增强。在最优条件下,RLS强度与ctDNA的浓度在0~25 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 μg·mL-1;但是RLS强度对hsDNA的浓度却没有线性响应。并且,由于RLS强度对hsDNA浓度的响应值大大低于同浓度的ctDNA,因此可用于hsDNA存在下对ctDNA的选择性测定。将该法用于4种合成样的测定,回收率在93.7%~108.4%之间。  相似文献   
995.
阿克拉霉素A与DNA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研究了阿克拉霉素A(ACR)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ACR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受pH值影响较大,且随DNA加入产生减色效应。通过计算, ACR与DNA的结合常数比单纯以嵌入式与DNA结合的蒽醌类化合物大约1~2个数量级为2.7×106 mol·L-1,结合位点数为0.67碱基对,ACR与DNA结合方式复杂,ACR为非经典嵌入剂。  相似文献   
996.
不同波段紫外光对小牛胸腺DNA损伤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拉曼光谱分波段研究了紫外线对小牛胸腺DNA的损伤特性并对它们的作用特点进行了比较,得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紫外损伤机制。结果表明,紫外C(UVC)对DNA产生了全面的损伤,而紫外B(UVB)和紫外A(UVA)对DNA的损伤则具有选择性,其中UVB比UVA的作用速度快。在减少B型DNA构象方面,UVA和UVB似乎要比UVC强。在DNA各基团中,嘧啶碱基和脱氧核糖受损伤最为严重。较长时间的UVA或UVB照射后有光复性现象产生。实验结果部分支持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6-4光产物(6-4PP)和Dewar异构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7.
8-氮杂腺嘌呤是抗代谢类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增殖很快的肿瘤。文章以溴化乙啶为探针,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8-氮杂腺嘌呤及其与Co2+和Cu2+ 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同DNA的作用。结果发现:在pH 9.86时,8-氮杂腺嘌呤可与Co2+形成稳定配合物,此配合物与DNA之间静电作用较强、嵌插作用较弱;在pH 7.4时,8-氮杂腺嘌呤可与Cu2+形成稳定配合物, 其与DNA之间主要以嵌插作用为主、静电作用为辅;在pH 2.85时,8-氮杂腺嘌呤-Cu2+配合物与DNA之间嵌插作用较强、静电作用较弱;在pH 7.4时,8-氮杂腺嘌呤几乎不影响EB和DNA之间的嵌入结合方式, 它与DNA为静电方式结合。这些结果,可为合理改善药效,降低抗癌药物毒性和设计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以DNA为模板诱导纳米无机晶体的生长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DNA模板具有完善和严密的分子识别功能,使其组装过程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通过人为控制DNA的形状、长度和序列,可以制备出不同结构的纳米功能材料.本文讨论了DNA模板诱导硫化镉、四氧化三铁、硫酸钡、氯化镁和二氧化硅等纳米无机晶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999.
1974年Sweeton等人首先报道了这一反应[1]。1981年樊美公等报道了1,3-二甲基-6-氮杂胸腺嘧啶(A)与庚烯-1的反应[2],1986年又相继报道了含有极性基团的烯类与A的反应。本文通过这类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1,2,4-三氮杂-2,4,6,7-四甲基-3,5-二氧-8-正丁基双环[4,2,0]辛烷(Ⅰ)和1,2,4-三氮杂-2,4,6-三甲基-3,5-二氧叁环[6,4,0,07,12]十二烷甲基衍生物(Ⅱ)。  相似文献   
1000.
甘露醇添加剂对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分离DN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富天  林炳承 《色谱》1998,16(6):489-491
在纤维素衍生物筛分体系中加入甘露醇添加剂大大提高了分离能力,在较低筛分剂浓度条件下可得到满意的分离。同时还对甘露醇影响分离的机理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