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374篇
化学   382篇
晶体学   53篇
力学   121篇
综合类   27篇
数学   136篇
物理学   9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同步辐射软X射线显微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行恕 《物理实验》2001,21(11):3-6
软X射线显微成像是同步辐射最主要的应用之一,本文简明介绍软X射线显微成像的衬度机制,光源,成像方法和一些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92.
朱忠猛  杨卓然  蒋晗 《力学学报》2021,53(7):1807-1828
软材料已经在软机器人、生物医学及柔性电子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实际应用中, 软材料多需要粘附于不同类型的基底上, 与之共同组成工程构件进而实现特定的功能, 粘接界面性能对构件的结构完整性与功能可靠性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文对目前软材料粘接结构界面破坏行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 首先通过与传统粘接结构的对比, 指出了“软界面”与“软基体”两种软材料粘接结构界面破坏行为的独特性及其物理本质. 接着分别总结了“软界面”与“软基体”两种粘接结构界面破坏行为的实验表征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界面及基体黏弹性耗散对界面破坏机理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理论角度, 介绍了针对两种软材料粘接结构界面破坏行为的理论分析方法, 并对已建立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了总结. 之后以内聚力模型方法为基础, 介绍了软材料粘接结构界面破坏行为数值模拟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 最后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目前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并对可能的软材料粘接结构界面破坏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93.
在软集和模糊集的基础上,引入了(λ,μ)模糊软环和(λ,μ)模糊软理想的概念,研究了它们关于软集交、并运算的相关性质,探讨了它们在模糊软同态下的像。另外,还提出了(λ,μ)模糊商软环的定义,进一步建立了(λ,μ)模糊软环上的第一、第二模糊软同构定理。  相似文献   
94.
把模糊软集理论运用到格上,引入了模糊软格的概念,进一步提出格的模糊软子格、模糊软理想以及模糊软格的模糊软理想等,并通过α-水平截集给出了模糊软格和模糊软理想的等价刻画,最后研究了它们的一些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95.
 随着核技术、激光技术的发展,X射线,γ射线、激光已用于农林、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但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推广远不如医学,尽管它们在农业应用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6.
杨宏军  宋亦旭  郑树琳  贾培发 《物理学报》2013,62(20):208201-208201
为了研究表面演化过程的机理, 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表示的三维表面演化方法来模拟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并着重探讨了对离子刻蚀的仿真. 为了解决三维元胞自动机内存需求量大的问题, 该方法将二维数组和动态存储方式相结合, 既实现元胞信息的无损压缩存储, 又保持三维元胞间的空间相关性. 实验结果也表明该方法不仅节省了大量内存, 而且在高分辨率条件下查找离子初始碰撞的表面元胞效率较高, 满足高分辨率仿真的要求. 将该方法应用于实现刻蚀工艺三维表面仿真中,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等离子体刻蚀 元胞自动机 表面演化方法 高分辨率仿真  相似文献   
97.
晶体硅太阳电池表面纳米线阵列减反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磊  徐琴芳  忽满利  孙浩  向光华  周利斌 《物理学报》2013,62(3):37301-037301
为增强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光利用率,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研究了硅纳米线阵列的光学散射性质. 运用严格耦合波理论对硅纳米线阵列在310—1127 nm波段的反射率进行了模拟计算, 用田口方法对硅纳米线阵列的表面传输效率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 当硅纳米线阵列的周期为50 nm, 占空比为0.6, 高度约1000 nm时减反射效果最佳; 该结构在上述波段的平均反射率约为2%, 且在较大入射角度范围保持不变. 采用金属催化化学腐蚀法, 于室温、室压条件下在单晶硅表面制备周期为60 nm,占空比为0.53, 高度为500 nm的硅纳米线阵列结构, 其反射率的实验测试结果与计算模拟值相符, 在上述波段的平均反射率为4%—5%, 相对于单晶硅35%左右的反射率, 减反射效果明显. 这种减反射微结构能够在降低太阳电池成本的同时有效减小单晶硅表面的光反射损失,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98.
吴俊  马志斌  沈武林  严垒  潘鑫  汪建华 《物理学报》2013,62(7):75202-075202
采用非对称磁镜场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分别对沉积过程中掺氮和未掺氮的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进行了刻蚀研究, 结果表明: 掺氮制备的金刚石膜的刻蚀主要集中在晶棱处, 经过4h刻蚀后其表面粗糙度由刻蚀前的4.761 μm下降至3.701 μm, 刻蚀对金刚石膜的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较小; 而未掺氮制备的金刚石膜的刻蚀表现为晶面的均匀刻蚀, 晶粒坍塌,刻蚀4h后其表面粗糙度由刻蚀前的3.061 μm下降至1.083 μm. 刻蚀导致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 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金刚石膜沉积过程中掺氮导致氮缺陷在金刚石晶棱处富集, 晶棱处电子发射加强, 引导离子向晶棱运动并产生刻蚀, 从而加剧晶棱的刻蚀. 而未掺氮金刚石膜,其缺陷相对较少且分布较均匀 ,刻蚀时整体呈现为 (111) 晶面被均匀刻蚀继而晶粒坍塌的现象. 关键词: 掺氮 金刚石膜 刻蚀 非对称磁镜场  相似文献   
99.
朱晓蕊  王卫东  秦广雍  焦浈 《物理学报》2013,62(7):77802-077802
用荷能重离子径迹刻蚀的方法在高分子多聚物膜 (PET) 上制备出单锥形纳米孔. 刻蚀过程通过监测跨膜电流来控制, 最大刻蚀电流Imax不同, 得到的锥形孔小孔孔径也不同. 研究单锥形纳米孔在KCl 溶液中的I-V曲线发现, 单锥形纳米孔的离子传导呈现出不对称特性, 该现象称为整流效应, 整流系数γ大小随纳米小孔孔径大小和电解质溶液浓度而变化. 关键词: 径迹刻蚀 纳米孔 离子传导 整流系数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了用于压力传感器硅敏感芯体的刻蚀操作条件。主要考虑了温度、KOH浓度和腐蚀时间三个操作参数,将它们的范围分别设定为40~60℃,0.4~0.48mol/L和5~12.5h,并设定各向异性腐蚀速率为响应值。通过建立二次方模型,分析这些参数的单独影响以及多个操作条件之间对腐蚀速率的相互交叠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以精确预测99%的响应值,相比于腐蚀时间,溶液浓度和工作温度对刻蚀速率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