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483篇
化学   845篇
晶体学   48篇
力学   44篇
综合类   29篇
数学   40篇
物理学   6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本文采用顶部籽晶熔融织构法(TSMTG)研究了Gd2Ba4CuNbOy(GdNb2411)的掺杂量及其初始粉体粒度对单畴GdBCO超导块材磁悬浮力的影响.制备单畴GdBCO超导块材的初始成份为GdBa2Cu3O7-δ:Gd2BaCuO5:GdNb2411=1:(0.4-x):x,x=0、0.02、0.06、0.1、0.14;GdNb2411粒子的初始粒度(d)范围分别在0≤d≤40m、40d≤61m、61d≤120m、120d≤180m.结果表明:(1)GdBCO超导块材的生长形貌与其掺杂量x密切相关,当x≤0.06时,样品具有单畴形貌,且表面光滑平整;当x0.06mol时,样品仍具有单畴形貌,但其表面出现皱褶现象;(2)随着x的增加,样品的磁悬浮力先增大后减小,当x=0.06mol时达到最大25N.(3)掺入样品的GdNb2411粉体粒度越小,最终在样品中生成的GdNb2411粒子的粒径也越小.(4)当固定x=0.06时发现,随着掺杂GdNb2411粉体粒度的减小,单畴GdBCO超导块材的磁悬浮力逐渐增大,当粒度d≤40mm时,样品中的GdNb2411粒度约在100nm~250nm之间,相应样品的磁悬浮力最大,约25N.这些结果对进一步提高GdBCO超导块材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论地震发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坤权  曹则贤  厚美瑛  姜泽辉  沈容  王强  孙刚  刘寄星 《物理学报》2014,63(21):219101-219101
地震发生的物理机理和过程是还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 此前人们将浅源地震归因于弹性回跳,根据这一观点和岩石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与实际观测结果有很大矛盾,被称之为“热流佯谬”. 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幔区域,其成因也没有合理的解释. 考虑到地壳和地幔是离散集合态物质体系及其慢动力学运动行为的基本特点,本文根据物理学原理,特别是近年凝聚态物理发展出来的相关新观念,并依据已有观测事实,从新的视角探究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 1) 关于地壳岩石层中的应力分布:在不考虑构造力时,依据万物皆流的流变学原理,原始地壳岩石在自重压强长时间作用下,纵向和横向应力相同,没有差应力. 大地构造力推动岩块滞滑移动挤压断层泥,施加于其他岩块,逐渐传递和积累. 这种附加的横向构造力与原始岩石中应力叠加,形成地壳岩石层中的实时应力. 由于断层泥属于颗粒物质体系,具有与岩石不同的力学特征,其弹性模量比岩石小得多,且随压强而增大,导致构造作用力随深度非线性增大. 给出了地壳中构造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2) 关于地壳岩石层强度:地壳岩石的自重会使岩石发生弹性–塑性转变. 通过对弹性–塑性转变深度的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给出了地壳岩石弹性、部分塑性和完全塑性三个区域的典型深度范围. 在部分塑性区,塑性体比例达到约10%以上时,发生塑性连通,这时岩石剪切强度由塑性特征决定. 塑性滑移的等效摩擦系数比脆性破裂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致使塑性滑移时岩石剪切强度比脆性破裂小得多. 同时,随深度增大,有多种因素使得岩石剪切屈服强度减小. 另一方面,地震是大范围岩石破坏,破坏必然沿薄弱路径发生. 因此,浅源地震岩石的实际破坏强度必定比通常观测到的岩石剪切强度值低. 给出了地壳岩石平均强度和实际破坏强度典型值随深度的分布规律. 3) 关于地震发生的条件和机制:地震发生必定产生体积膨胀,只有突破阻挡才可膨胀. 地震发生的条件是:大地构造力超过岩石破坏强度、断层边界摩擦力以及所受阻挡力之和. 因此,浅源地震是岩石突破阻挡发生的塑性滑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浅源地震发生的四种可能模式. 深源地震是冲破阻挡发生的大范围岩块流. 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都是堵塞–解堵塞转变,是解堵塞后岩石层块滑移或流动造成的能量释放. 4) 关于地震能量和临震前兆信息:地震能量即为堵塞–解堵塞转变过程释放的动能. 以实例估算表明,地震岩石滑移动能与使岩块剪切破坏和克服周围摩擦阻力所需做的功相一致,不会出现热流佯谬. 同时指出,通过观测地震发生前构造力的积累过程、局域地区地质变迁以及岩石状态变化等所产生的效应,均可能获得有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 关键词: 地震发生机制 热流佯谬 地壳岩石应力和强度 堵塞–解堵塞转变  相似文献   
83.
密度可以解释熔融金属的性质和行为,密度的变化特征反映了熔融金属内部原子距离和配位数等的基本变化。研制了一种测量熔融金属密度的浮子式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浸没在熔融金属中的浮子受浮力作用,通过传递杆、等臂杠杆及连杆,拉动等强度悬臂梁产生扰度变化,根据检测粘贴在等强度悬臂梁表面的光纤Bragg光栅中心波长移位值,测出浮力值,进而检测熔融金属密度。该传感器的理论灵敏度为0.115pm/(kg/m3),4次实验得到熔融金属的平均密度为7.574×103 kg/m3,略小于理论密度7.621×103kg/m3,相对误差为0.62,均方根误差为117.371kg/m3。  相似文献   
84.
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 (PNIPAM)由于每一重复结构单元上同时存在亲水和疏水基团 ,它的水溶液性质具有异常的特性 ,当溶液的温度从常温逐渐升高到 32℃左右时 ,高分子链的形态尺寸发生突变 ,即所谓线团 -球体转变 .由于 PNIPAM的这种转变过程在理论和实际上的重要性 ,它已成为近年来高分子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1~ 8] .前人对线团 -球体转变的理论研究都局限在高分子链的形态尺寸变化的描述上 [9~ 18] .新近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 ,从线团转变过来的球体里还含有数量不少的溶剂[19,2 0 ] .溶剂的存在与高分子链在溶液中的溶剂化作用有关 …  相似文献   
85.
PP—g—(GMA—co—St)对PA6—PC共混合的反应增容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红外、扫描电镜、熔体流动速率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苯乙烯(St)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PP-g-(GMA-co-St)对PA6-PC共混合的反应增容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熔融共混过程中,PP-g-(GMA-co-St)中的环氧基与PA6的端氨基及PC的端羟基原位生成的接枝共聚物就有效地降低了共混物相间的界面张力,明显提高了共混物相界面的粘着力。少量的PP-g-(GMA-co-St)就能使PA6和PC的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当PP-g-(GMA-co-St)的质量分数为10%时,共混物分散相的相区尺寸细化到0.2μm,其力学性能也有较大提高。PA6/PC/PP-g-(GMA-co-St)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均衡,达到了弹性体增韧体系难以达到的效果。即使PP-g-(GMA-co-St)组分含量为20%时,共混物仍能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共混物地韧性得以提高的同时,其强度和伸长率也提高。  相似文献   
86.
火山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威  宋心琦 《大学化学》2001,16(6):33-37
对火山岩石及其气体进行化学分析是关于火山性质研究的起点。通过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热力学处理 ,人们很容易理解这些具有复杂成分的硅酸盐体系的复杂性质。许多物理化学概念也可用于解释火山爆发与岩浆组分之间的关系。对火山的化学研究可以使人们洞察那些观察不到的岩浆活动过程 ,并为人们寻找矿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7.
水性聚氨酯乳化过程中相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合成了单官能团小分子物质封端的脂肪族水性聚氨酯预聚物 ,通过考察预聚物加水乳化过程中粘度及电导率的变化 ,研究了其相转变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软段分子量升高 ,体系的相转变点后延 ;聚酯体系的相转变比聚醚体系的相转变发生得早 ;[NCO]/ [OH]值越接近 1,体系的粘度就越高 ,相转变发生所需的水含量也越高 ;羧基含量及中和度也会对分散体系的相转变产生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条件 ,可以实现对乳化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88.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La  相似文献   
89.
十二烷基磺酸钠微乳状液结构转变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C12H25SO3Na-C4H9OH-C7H16-H2O四组分体系在km=W(C4H9OH)/W(C12H25SO3Na)=2时的拟三元相图。使用二茂铁和铁氰化钾作为电化学探针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起始含油量为21%的无水混合物在滴加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微太液的扩散系数。从扩散系数随含水量的变化确定微乳液的结构转变。含水量为20%-45%时生成油包水型微液;含水量大于65%时生成水包油型微乳液。当含水量在45%-65%之间时形成的是二连续型微乳液。电导率数据证实了循环伏安法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90.
采用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示差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了Nd60Al10Fe20Co10大块金属玻璃(BMG)的玻璃转变,晶化过程及晶化过程对磁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用DMTA方法确定Nd60Al10Fe20Co10 BMG在10 K/s的升温速率下玻璃转变温度为480 K,初始晶化温度为588 K. 晶化过程为:非晶→非晶+亚稳FeNdAl新相→非晶+初晶δ相→初晶δ相+共晶δ相+Nd3Al+Nd3Co. 该体系合金具有硬磁性是由于合金中存在高度弛豫的非晶相,完全晶化后材料的硬磁性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