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5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克林  高先龙  曹则贤 《物理》2021,(3):177-181
外尔于1918年引入的规范变换实际上是相位变换而非真正的尺度变换,但规范不变性、规范理论等概念都沿袭了下来。我们发现,针对由量子化条件[x,p]=ih而来的量子体系之本征值问题存在规范变换,或者说尺度变换,x→x/α,p→αp,该变换保体系的能量谱不变。量子谐振子、氢原子问题及一类多体问题的精确解析解证实了这一点。量子化条件[x,p]=ih看来是个对量子力学很强的约束,不止于能量的量子化。这个规范变换提醒我们相空间的体积及其量子化才是物理的关键,这也是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在潜意识里一直沿用却未予关注的思路。有趣的是,从量子谐振子体系的相空间表述似乎不能导向这个结论。如同规范理论所断言的电磁学量在给定坐标系下的数值表征与标度无关,我们认为量子体系的物理量,如能量谱等,在给定坐标系下的数值表征亦应与标度无关。此尺度变换与德布罗意关系相恰。  相似文献   
2.
曹则贤 《物理》2020,(1):24-27
物理诺奖至今已颁发112轮,共产生209位获奖者。物理诺奖的宗旨是奖励"在物理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者发明的人",如此而已。诺奖由私人基金会颁发,没有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对物理诺奖不该想当然地加入我们自家特色的误解。物理诺奖得主中堪称大物理学家者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反过来看,爱因斯坦、玻恩等宗师级的人物得诺奖的过程满眼是泪,而庞加莱、索末菲这样的一代宗师甚至折戟诺奖名利场。对于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也许努力学会物理、扎实开展物理研究比盯着诺奖更重要,毕竟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加入物理学的体系才是一个物理学家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末科学的状态与世纪初相当不同。不只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更多了——在这个世纪里我们还理解了科学知识的模式。在1900年的时候,许多科学家认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是各自运作在一套独立的规律之下的。科学的版图据信由一些分立的共同体组成,它们和平相处且又各自为政。少数一些科学家抱持着牛顿的所有科学大融合的梦  相似文献   
4.
Commute,permute,interchange,exchange都是与交换有关的重要数学物理概念。实数的加法、乘法也强调交换律,interchanging全同粒子变量得到的能量积分成了exchangeterm,随处可见的交换作用机制,其背后皆有深意。  相似文献   
5.
波与粒子是两个用来描述物质世界的形象化概念。不管是哲学上的wave-particle duality还是字面上的wavicle,都无法掩饰我们缺乏描述自然之能力的尴尬。  相似文献   
6.
7.
论地震发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坤权  曹则贤  厚美瑛  姜泽辉  沈容  王强  孙刚  刘寄星 《物理学报》2014,63(21):219101-219101
地震发生的物理机理和过程是还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 此前人们将浅源地震归因于弹性回跳,根据这一观点和岩石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与实际观测结果有很大矛盾,被称之为“热流佯谬”. 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幔区域,其成因也没有合理的解释. 考虑到地壳和地幔是离散集合态物质体系及其慢动力学运动行为的基本特点,本文根据物理学原理,特别是近年凝聚态物理发展出来的相关新观念,并依据已有观测事实,从新的视角探究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 1) 关于地壳岩石层中的应力分布:在不考虑构造力时,依据万物皆流的流变学原理,原始地壳岩石在自重压强长时间作用下,纵向和横向应力相同,没有差应力. 大地构造力推动岩块滞滑移动挤压断层泥,施加于其他岩块,逐渐传递和积累. 这种附加的横向构造力与原始岩石中应力叠加,形成地壳岩石层中的实时应力. 由于断层泥属于颗粒物质体系,具有与岩石不同的力学特征,其弹性模量比岩石小得多,且随压强而增大,导致构造作用力随深度非线性增大. 给出了地壳中构造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2) 关于地壳岩石层强度:地壳岩石的自重会使岩石发生弹性–塑性转变. 通过对弹性–塑性转变深度的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给出了地壳岩石弹性、部分塑性和完全塑性三个区域的典型深度范围. 在部分塑性区,塑性体比例达到约10%以上时,发生塑性连通,这时岩石剪切强度由塑性特征决定. 塑性滑移的等效摩擦系数比脆性破裂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致使塑性滑移时岩石剪切强度比脆性破裂小得多. 同时,随深度增大,有多种因素使得岩石剪切屈服强度减小. 另一方面,地震是大范围岩石破坏,破坏必然沿薄弱路径发生. 因此,浅源地震岩石的实际破坏强度必定比通常观测到的岩石剪切强度值低. 给出了地壳岩石平均强度和实际破坏强度典型值随深度的分布规律. 3) 关于地震发生的条件和机制:地震发生必定产生体积膨胀,只有突破阻挡才可膨胀. 地震发生的条件是:大地构造力超过岩石破坏强度、断层边界摩擦力以及所受阻挡力之和. 因此,浅源地震是岩石突破阻挡发生的塑性滑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浅源地震发生的四种可能模式. 深源地震是冲破阻挡发生的大范围岩块流. 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都是堵塞–解堵塞转变,是解堵塞后岩石层块滑移或流动造成的能量释放. 4) 关于地震能量和临震前兆信息:地震能量即为堵塞–解堵塞转变过程释放的动能. 以实例估算表明,地震岩石滑移动能与使岩块剪切破坏和克服周围摩擦阻力所需做的功相一致,不会出现热流佯谬. 同时指出,通过观测地震发生前构造力的积累过程、局域地区地质变迁以及岩石状态变化等所产生的效应,均可能获得有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 关键词: 地震发生机制 热流佯谬 地壳岩石应力和强度 堵塞–解堵塞转变  相似文献   
8.
水生植物演化出了许多独特的应对水的智慧。它们既能充分利用水环境以获取生存的资源,同时又发展出极端疏水的结构。图中所示为迷你水芙蓉(pistia
  stratiotes)的叶子,叶上布满毛状体(trichome,长度约为800μm,底部直径约80μm,一般6—10节)。叶子上表皮以及毛状体的表面都覆盖有一层疏水的蜡质层,毛状体的密度约为20/mm2。水滴附着在叶片表面时,毛状体阻止了水滴与叶片底面的接触,空气被压缩在毛状体缝隙之间,从而使得叶片表现出Cassie超疏水状态,其上的水珠因而呈几乎完美的球形。  相似文献   
9.
曹则贤 《物理》2012,(1):42-47
左右是个常见的源自日常生活的科学概念.英文物理文献中同左右之分有关的概念有handedness,helicity,spirality,chirality和parity,且关于左(left,link,gauche,sinister,nigh)、右(right,recht,droit,dexterous)的写法也是多样并存的局面.左右的对称性及其破缺在自然界得到了最广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曹则贤 《物理》2012,(8):546-548
维里定理中的virial是个力学量,不是人名.它源于vis viva中的vis.Virial出现在众多物理概念中,virial theorem的一个重要应用结果是暗物质概念的提出.到了给virial找个合适的中文翻译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