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78篇
化学   849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物理学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以及盐效应实验研究了噻吩基钌配合物[Ru(bpy)2(Htip)]Cl2(1)、[Ru(Htip)2(dppz)]Cl2(2)、[Ru(Htip)3]Cl2(3)和[Ru2(bpy)4(H2bipt)]Cl4(4){bpy=2,2'-联吡啶;Htip=2-噻吩咪唑[4,5-f][1,10]邻菲咯啉;H2bipt=2,5-二(2-咪唑[4,5-f][1,10]邻菲咯啉)噻吩;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与酵母RNA(yeast-RNA)的相互作用,并比较了该类配合物与yeast-RNA和小牛胸腺DNA(ct-DNA)的键合性质。结果表明,该类噻吩基钌配合物是较强的RNA嵌入试剂,其中配合物2和3的RNA键合强度大于其DNA键合强度;此系列配合物在低盐和高盐浓度时均能与RNA较强地结合,即使在100 mmol/L Na Cl条件下仍具有较大的RNA键合常数;配合物1与RNA键合时荧光强度下降,配合物2在水溶液中以及与RNA键合时几乎无荧光,而它们与DNA作用时荧光强度明显增大,显示出良好的区分RNA和DNA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82.
本文报道了对一种电子给体-受体化合物(E)-(5-(4-(二苯基胺)苯乙烯基)二噻吩并[2,3-b∶3′,2′-d]噻吩基)-2-亚甲基丙二腈(TPA-DCST)的合成与光谱学行为的研究。化合物TPA-DCST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强电子给体(三苯胺)与强电子受体(二氰基乙烯)两个部分,并由二噻吩并[2,3-b∶3′,2′-d]噻吩作为共轭桥将电子给体与受体相连接。在合成方面,采用Wittig反应将三苯胺通过双键与二噻吩并[2,3-b∶3′,2′-d]噻吩相连接、醛基化,并与并二腈经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目标产物。产物通过了核磁氢谱、碳谱、红外以及高分辨率质谱的确认。光谱方面,主要考察了该化合物的吸收与荧光行为。其最大吸收峰位在412nm左右,归属于π-π*跃迁。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表现出来自分子间聚集而形成的聚集态荧光(550nm),并通过了单分子在CTAB胶束([c]=1.02×10-2 mol/L)的发光(460nm)试验得到验证。溶剂效应表明,该化合物没有出现典型的ICT态的发光现象,其原因在于电子给体与受体相连的共轭桥单元,即二噻吩并[2,3-b∶3′,2′-d]噻吩不具有有效的共轭效应。浓度效应与温度效应进一步表明TPA-DCST分子易于产生分子间聚集态的发光。在THF-H_2O二元溶剂体系中呈现典型的聚集诱导(AIE)发光现象,发光峰位为692nm。随着TPA-DCST分子间的聚集程度的增加,聚集态的荧光出现大范围的红移,直至固体发光红移到710nm。TPA-DCST分子的聚集因素可能来自于疏脂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83.
A novel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ligothiophene molecular wires is described via a bi-directional solid-phase synthesis. Using an alternating sequence of bromination and Stille coupling reactions, oligomers were obtained up to the heptamer in excellent yield and purity.  相似文献   
84.
本文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具有很强红色发光的α-噻吩羧酸锌铕复合物,测定了样品的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热重曲线,紫外、红外光谱、激发和发射光谱,讨论了硫杂环和锌对铕离子特征发射的影响。α-噻吩羧酸锌铕复合物中锌能增加铕离子的特征发射强度,硫杂环能增强铕离子发光的效率。  相似文献   
85.
本文研究了在Pd(PPh3)2Cl2(1)催化下的三正丁基-2-呋喃基锡(6a), 三正丁基-2-噻吩基锡(6a), 三正丁基-2-(N-甲基)吡咯基锡(6c)和菊酰氯(5), 肉桂酰氯(7)的交联反应。发现除了三正丁基-2-(N-甲基)吡咯与5的不寻常反应得到2, 5-二取代的吡咯衍生物外, 其余反应皆以70~87%的产率得到交叉偶联产物。本文同时还报道了钯催化下有机锡试剂与取代卤代芳烃反应, 高收率地得到了不对称的杂环基芳烃和双杂环化合物。在合成的交联产物中, 化合物2, 8, 9, 15, 16与17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导电聚合物聚(3-丁基噻吩)(PBT)在大气环境下的导电热稳定性。在室温至220℃范围内,测试电导率随时间及温度的变化。TGA分析以及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掺杂态的PBT大约在140℃附近有一转化温度,低于或高于这一转化温度,电导率下降的决定因素各不相同。高于转化温度时,电导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反离子和高分子主链的解离,进而发生化学反应,影响了高分子主链的结构。XPS测试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后的P  相似文献   
87.
研究了铽(III)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形成的配合物与电化学聚合方 法得到的聚合漆酚(EPU)发生配位反应及pH = 10.2时形成配合物Tb(III)-TTA- EPU的组分和结构。红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的测试表明Tb~(3+)分别与EPU,TTA~- 发生配位。元素分析和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AES)测定结果证明了每个 Tb~(3+)分别与EPU分子中1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和3个TTA~-发生配位,从而得到配合 物的结构。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表明发生配位反应后该配合物进一步交联,从 而难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很大提高。我们对 其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常温下配合物在紫外光下发生强的荧光,主要是Tb~ (3+)离子的~5D_4→~7F_5的跃迁。讨论了溶剂、pH值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当 pH = 10.2时,合成的配合物有最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88.
标题配合物(Ⅰ)和硬脂酸(Ⅱ)的CHCl3溶液按不同摩尔比Ⅰ:Ⅱ=1:α(α=1,2,4,8,12)混合后,α≥2时,其π-A曲线比单一的标题配合物的有明显改善,Ⅰ:Ⅱ=1:4时,在亲水石英基片上制备了Z型LB膜,并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小角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9.
陈志强  陈静 《合成化学》2006,14(4):350-354,359
合成了未见报道的邻位噻吩基取代咪唑类氮氧自由基———NITS[2-(2′-噻吩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3-氧化-1-氧基自由基]。NITS的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23.78(3),b=8.435(10),c=12.297(14),β=103.680(19)°,Z=8。NITS的电学性质经电子顺磁谱表征,并首次利用电化学分析探讨了其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0.
 为了更好地认识加氢脱硫和催化加氢反应中的载体影响和助剂效应,在同样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反应条件下,研究了噻吩加氢脱硫(HDS)和四氢萘催化加氢(HYD)反应.结果表明,对于无助剂的Mo和W催化剂,载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顺序为TiO2-Al2O3>ZrO2>Al2O3.助剂的添加改变了催化剂活性顺序.Ni助剂催化剂的活性明显高于Co助剂催化剂.ZrO2担载的添加Ni的Mo和W催化剂分别获得了最佳的HDS和HYD活性.然而,添加Pt的Mo和W催化剂其HDS和HYD活性仅是Pt与Mo(W)二者的加和,Pt与Mo(W)之间没有协同效应.先将担载的Mo和W预硫化再将助剂引入体系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可以避免Ni和Co过早硫化形成类硫化镍(或硫化钴)物相,与采用螯合物分子方法制备的催化剂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