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化学   49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单间隙伪火花放电装置,研究了纳秒脉冲下气压、间隙距离和小孔直径对伪火花放电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秒脉冲下伪火花放电电压随着气压、间隙距离和小孔直径的增加而减小。通过数值拟合,得到了放电电压与气压、间隙距离和小孔直径间的经验公式。放电电压随着气压、间隙距离和小孔直径的增加而减小,衰减系数分别为0.76,0.39和0.39。  相似文献   
72.
韩秀峰  张佳 《物理》2011,40(1):42-43
伦敦大学物理系的Matthias Eschriga博士最近在Physics Today杂志上撰写了一篇关于自旋极化超导电流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并在文中指出了自旋极化超导电流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及其在自旋电子学器件中的可能应用.当温度降低时,超  相似文献   
73.
Meng Lyu 《中国物理 B》2021,30(8):87101-087101
Needle-like single crystals of CeAu2In4 have been grown from In flux and characterized as a new candidate of quasi-one-dimensional Kondo lattice compound by crystallographic, magnetic, transport, and specific-heat measurements down to very low temperatures. We observe an antiferromagnetic transition at TN ≈ 0.9 K, a highly non-mean-field profile of the corresponding peak in specific heat, and a large Sommerfeld coefficient γ =369 mJ·mol-1·K-2. The Kondo temperature TK is estimated to be 1.1 K, being low and comparable to TN. While Fermi liquid behavior is observed deep into the magnetically ordered phase, the Kadowaki-Woods ratio is much reduced relative to the expected value for Ce compounds with Kramers doublet ground state. Markedly, this feature shares striking similarities to that of the prototypical quasi-one-dimensional compounds YbNi4P2 and CeRh6Ge4 with tunable ferromagnetic quantum critical point. Given the shortest Ce-Ce distance along the needle direction, CeAu2In4 appears to be an interesting model system for exploring antiferromagnetic quantum critical behaviors in a quasi-one-dimensional Kondo lattice with enhanced quantum fluctuations.  相似文献   
74.
以硅藻土为硅源, 在Na2O-Al2O3-SiO2(硅藻土)-H2O体系中, 采用水浴加热搅拌的方法在较低温度下快速合成了LTA型硅铝分子筛NaA. 通过调节温度和反应物的活性, 优化了NaA分子筛的合成过程, 实现了其在较短时间、 较低温度下的快速合成. 所合成的NaA分子筛展现出良好的质子传导性能, 在室温和100%相对湿度条件下, 其质子传导率为1.72×10-3 S/cm,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质子传导率逐渐增大, 在80 ℃和100%相对湿度条件下, 质子传导率可以达到5.96×10-3 S/cm.  相似文献   
75.
在玻璃衬底上采用等离子体增强的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制备了非晶硅薄膜(A-Si:H)。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出了其透射光谱。采用模拟退火算法研究了透射光谱,得出了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和吸收系数随波长变化的关系式、光学带隙等光学常数,并对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6.
对于双材料平面接头问题提出了一个分析应力奇性指数的新方法:微分求积法(DQM).首先,将平面接头连接点处位移场的径向渐近展开格式代入平面弹性力学控制方程,获得了关于应力奇性指数的常微分方程组(ODEs)特征值问题.然后,基于DQM理论,将ODEs的特征值问题转化为标准型广义代数方程组特征值问题,求解之可一次性地计算出双材料平面接头连接点处应力奇性指数,同时,一并求出了接头连接点处相应的位移和应力特征函数.数值计算结果说明该文DQM计算平面接头连接点处应力奇性指数的结果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7.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精准的政策引导和开发可替代的清洁能源. 近年来, 氢能由于具有来源丰富、热值高、清洁低碳、应用场景多样等特点, 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传统制氢技术中, 化石燃料制氢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但其制氢反应过程造成的能耗和温室气体释放量较大. 而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是将太阳能转换为氢能, 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 这样不仅能利用太阳能制取氢气, 而且可以将氢能与CO2结合起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学品, 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 实现碳氢资源的综合利用. 综述了可实现太阳能制氢的光催化制氢(PC)、光电催化制氢(PEC)和光伏电催化耦合制氢(PV-EC)技术的研究进展, 阐释了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 介绍了制氢技术中的关键材料, 对三种制氢技术发展过程中太阳能制氢(STH)转化效率、材料稳定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总结. 最后对三种太阳能制氢技术面临的关键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7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Fe/Ni摩尔比(0、0.125、0.25、0.5和0.75)的Al_(2)O_(3)负载型NiFe单、双金属催化剂,并考察了它们在生物糠醛衍生2-羟基四氢吡喃(2-HTHP)还原胺化合成高附加值5-氨基戊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当Fe/Ni摩尔比为0.25时表现出最高的5-氨基戊醇收率(在80℃和2 MPa优化条件下达90%).利用N_(2)吸脱附、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透射电镜(TEM)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适量Fe的掺入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分散性和还原性,同时在还原活化催化剂中形成Ni-Fe合金相,继而使相应催化剂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活性.通过固定床对比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NiFe(0.25)-Al-O双金属催化剂表现出明显优于NiFe(0)-Al-O单金属催化剂的稳定性,运行120 h前者只有微弱失活而后者显著失活.对比反应后催化剂表征发现,金属Fe的修饰可以有效抑制金属活性颗粒的烧结和流失,从而显著提高其反应稳定性.  相似文献   
79.
海洋湍流和光源参数对涡旋光束的信道容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Rytov近似理论,利用有限外尺度且不稳定分层的各向异性海洋湍流功率谱,并引入xy平面上的两个各向异性因子来研究完美涡旋(PV)光束、拉盖尔高斯(LG)光束和贝塞尔高斯(BG)光束在海洋湍流下的信道容量,数值模拟了束腰半径、接收孔径直径和海洋湍流参数等对三种光束信道容量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传输距离在30~70 m时,较小束腰半径(小于4 mm)的PV或者LG光束可获得比BG光束更大的信道容量;但较大束腰半径(大于12 mm)的PV或者LG光束的信道容量却大于BG光束。此外,当束腰半径小于2 mm时,PV光束的信道容量要大于LG和BG光束,表明采用窄束腰半径(小于2 mm)的PV光束相比LG和BG光束可以增大光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海洋环境中光通信光源参数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对于加快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碱性介质中缓慢的析氢/析氧反应动力学过程目前是阻碍该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综述了碱性环境下析氢反应与析氧反应不同的动力学理论机制,总结了针对改善动力学反应过程的理论设计策略。随后,介绍了目前电解水催化剂的设计理念及方向。对新兴的“绿氢”技术而言,探索在高电流密度下高性能电催化剂对这项技术在工业化应用推广中起着核心作用。同时,大规模合成策略是辅助合成工业电极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我们在推进“绿氢”工业化应用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常用三种电解槽,介绍了目前电解槽设计的局限性及对应解决方案。总之,深入研究适用于碱性环境中的工业电催化剂、商业膜或电解槽的设计,提高对工业设计原则的理解,对于获得效率更高、安全性更高、实用性更强的工业电解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