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9篇
  免费   1187篇
  国内免费   421篇
化学   373篇
晶体学   33篇
力学   877篇
综合类   71篇
数学   329篇
物理学   224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将颗粒当作可变形的圆盘,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了圆形颗粒系统的初始应力矩阵、惯性力子矩阵。用精确的位移公式修正了原一阶近似位移公式。编写了非刚性圆盘颗粒的不连续变形分析(DDA)程序,并以圆球在斜面上光滑下滑和有摩擦下滑的算例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2.
提出一种低温接收机噪声分时注入方法,可以在线对接收机系统进行标定。可以有效地解决大气变化、地表噪声、链路增益变化等对系统定标照成的影响。该方案已应用在国内多台射电望远镜项目中,并获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3.
彭凡  谢双双  戴宏亮 《力学学报》2019,51(2):494-502
研究蠕变加载条件下线黏弹性材料接触界面端附近的奇异应力场问题.考虑接触界面的摩擦,假设界面端的滑移方向不改变,相对滑移量微小,且其与位移同量级,由此线性化局部边界条件,根据对应原理得到Laplace变换域中的界面端应力场,导出时域中奇异应力场的卷积积分表达式.对卷积积分核函数进行数值反演,考虑接触材料的两类组合,一是持久模量具有量级上的差异,另一是持久模量接近相同.算例结果证实核函数可以用准弹性法求得的解析式较准确地近似.在此基础上,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并引入各应力分量的修正系数,得到黏弹性奇异应力场的简化式.结合核函数的数值反演结果分析修正系数表达式的取值范围,得到如下结论,若两相接触材料的持久模量相差很大,可以采用准弹性解的解析式较准确地描述界面端的奇异应力场;一般情况下,应力场不存在统一的奇异值和应力强度系数,当采用类似于准弹性解的表达式近似给出黏弹性应力场时,可以估计此近似描述的误差限.文中最后采用有限元分析黏弹性板端部嵌入部位的应力场,算例包括了黏弹性板与弹性金属支承、黏弹性板与黏弹性垫层所形成的滑移接触界面端,利用黏弹性有限元的数值结果验证理论分析所得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
颗粒材料三维应力路径下的接触组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材料的宏观应力变形特征与其微观接触力、组构等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强接触系统属于颗粒内部体系的传力结构,其对应的组构张量是影响宏观应力性质的重要因素.细观数值方法(如离散单元法)能够反映物理试验的基本规律,并且可以方便地提取宏微观数据来研究颗粒体系的应力变形机制.采用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进行一系列等$p$等$b$应力路径下颗粒材料的真三轴试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维应力路径下颗粒材料的宏微观力学参数的演化过程、三维组构张量与应力张量多重联系以及强接触体系反映的宏观应力特征.研究表明:颗粒体系偏应力峰值状态和临界状态均存在与加载路径无关的宏微观特征;三维应力路径下组构张量与应力张量存在非共轴性,但其联合不变量演化过程表现出加载路径无关的特征;与弱接触系统的组构张量相比,强接触系统的组构张量更能反映宏观应力张量的特征;强弱接触体系的组构张量对颗粒体系宏观响应的贡献不同,其分界点存在一定取值范围,但采用平均接触力较为简单合理.   相似文献   
75.
研究公路桥梁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建立合理的车辆模型非常重要。为更真实地体现桥梁在车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基于LS-DYNA程序,结合常用重型车辆的结构特性及参数,对车辆的橡胶轮胎、轮胎内气体压力、车轮转动和车辆悬架系统进行模拟,使车辆模型更接近实际车辆。通过车辆轴重和动力特性初步验证车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以一座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为算例,验证车轮转动和车桥相互接触力,并将LS-DYNA计算结果与桥梁实测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车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S-DYNA建立的三维车辆有限元模型是可行的,可以用于研究车桥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6.
将态型近场动力学理论引入水力劈裂问题的模拟。构建了能反映岩土类材料准脆性断裂特征的态型近场动力学本构模型,并在物质点间相互作用力模型中加入等效水压力项,以实现在新生裂纹面上跟踪施加水压力。同时,考虑裂纹面间的接触,引入物质点间的短程排斥力作用,并设计了相应的接触算法。通过自编程序将模型和算法应用于含初始裂纹、不含初始裂纹以及含坝基软弱结构面的混凝土重力坝在高水头作用下的水力劈裂过程模拟,并与扩展有限元等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7.
唐志荣  刘明哲  王畅  蒋悦 《光学学报》2019,39(1):390-402
为提高三维点云在数据随机缺失和噪声干扰等复杂情况下的配准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维混合柯西分布(MMC)的点云配准方法。将点云数学模型扩展为MMC模型,求解模型各参数,并构造出特征四面体,以优化旋转矩阵与平移向量;通过最大期望算法分别求出目标点云和待配准点云在MMC模型下的数据中心、协方差矩阵和权重的值。仿真与实验数据表明:与几种常用的算法相比,MMC算法即使在点云数据存在遮挡、缺失,大小不一致,含随机噪声,且具有无序性的条件下,也能精确配准,且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78.
采用连续单频1.56μm激光光源作为泵浦光,通过周期极化铌酸锂晶体外腔倍频过程实验制备出位于原子吸收波线的780nm明亮振幅压缩态光场。在利用2个模清洁器过滤基频光的强度噪声、使之在分析频率4MHz处达到散粒噪声的基础上,利用谐振倍频获得输出功率为10mW、转换效率达40%的倍频光,实测的780nm明亮振幅压缩光的压缩度为0.6dB。  相似文献   
79.
We report the first attempt to model the contacts of an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IPMC) based tactile sensor. The tactile sensor comprises an IPMC actuator, an IPMC sensor and the target to be detected. The system makes use of multiple contacts to work: the actuator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the sensor and pushes the movement of sensor;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sensor and the object detects the existence and the stiffness of the target. We integrate modeling of various phys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IPMC devices to form a simulation scheme. An it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also described to correlate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of an IPMC bending actuator to identify the two key parameters used in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tion. Modeling the multiple contacts will aid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such IPMC based soft robotics.  相似文献   
80.
Three surface integral approaches of the acoustic analogies are studied to predict the noise from three concep- tual configura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high-lift low-noise wings. The approaches refer to the Kirchhoff method, the Ffowcs Williams and Hawkings (FW-H) method of the permeable integral surface and the Curle method that is known as a special case of the FW-H method.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re used to compute the noise generated by the core flow region where the energetic structures exist. The last approach is adopted to predict the noise specially from the pressure perturbation on the wall. A new way to con- struct the integral surface that encloses the core region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wo methods. Considering the local properties of the flow around the complex object-the actual wing with high-lift devices-the integral surface based on the vorticity is constructed to follow the flow structures. The surface location is discussed for the Kirchhoff method and the FW-H method because a common surface is used for them. The noise from the core flow region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dependent integral quantities, which are indicated by the Kirchhoff formulation and by the FW-H formulation. The role of each wall component on noise contribution is analyzed using the Curle formulation. Effects of the volume integral terms of Lighthill's stress tensors on the noise pre-diction are then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Curle method with the other two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