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2篇
  免费   1124篇
  国内免费   875篇
化学   4131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398篇
综合类   269篇
数学   331篇
物理学   4088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37篇
  2022年   367篇
  2021年   489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409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647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413篇
  2008年   519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305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微流控芯片液滴生成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流控芯片液滴技术是一种操控微小体积液体的新技术,既可实现高通量微观样本的生成及控制,也可进行独立液滴的操作。分散的微液滴单元可作为理想的微反应器,在生物医药中的药物筛选、材料筛选和高附加值微颗粒材料合成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液滴微流控芯片是利用流体剪切力的改变,使互不相溶的两相流体在其界面处生成稳定、有序的液滴,目前微液滴的生成方法主要有水动力法、气动法、光控法和电动法等。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执行复杂的多重反应、测量和分析,可以进行超小体积和超高吞吐量的化学和生物实验。对液滴微流控系统而言,液滴的速度、大小和内容物含量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因此对液滴形成速率和液滴的内容物含量的实时检测至关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液滴检测方法有光学检测技术与电学传感检测技术。对两相流液滴生成机理以及现有液滴生成技术开展了讨论分析,同时对液滴检测技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2.
《分析试验室》2021,40(9):1004-1009
采用高密度疏水性低共熔溶剂涡旋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VA-DLLMEHPLC-FLD)检测黄酒中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选用樟脑(氢键受体)和对氯苯酚(氢键供体)以1:1的摩尔比合成高密度疏水性低共熔溶剂。优化了萃取剂的种类、HBA与HBD摩尔比、萃取剂的用量、涡旋时间、离心时间和p H等参数以实现最佳提取效率。在最佳萃取条件下,AFG2,AFG1,AFB2和AFB1的线性范围在0.76~450 ng/L之间(R2≥0.9993),检出限为0.23~0.91 ng/L,富集倍数为164~248。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不大于4.7%。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黄酒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73.
铜离子是导致多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朊病毒病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的重要因素。当前已有针对铜离子检测的相关报道,但基于多肽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的荧光传感器鲜有关注。该文依据淀粉样蛋白与铜离子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利用已知的淀粉样蛋白组成单元,设计出能与铜离子有序配位的多肽分子(DDAEGHARHCR)。同时,借助于“多肽-铜离子-钙黄绿素”三元竞争体系,构建出铜离子的荧光恢复性传感器。铜离子能有效地猝灭钙黄绿素的荧光信号。而当向钙黄绿素-铜离子体系引入功能肽段时,肽段凭借更强的结合能力将铜离子夺取出来,极大地恢复体系的荧光信号,进而完成对铜离子的传感检测。在对体系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钙黄绿素浓度等实验参数进行优化后,实现了对环境水样中铜离子的高灵敏检测。该方法对铜离子检出限为127 nmol/L,线性范围为0.12~13 μmol/L,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稳定性好等特点,满足环境水样的检测需求,在水体中铜离子含量的监测与分析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4.
纸基微流控技术(μPADs)是一种在微米尺度的纸基芯片上进行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的技 术,具有材料便宜、制作简单、易回收、结构多样、试剂消耗少、环保可降解等特点,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领域具有实用价值。该文对纸芯片制备、流体操控及检测模式进行了介绍。首先阐述了纸芯片功能化改性方 法及生物分子的固定方式,总结了经处理后的纸张制备为二维(2D)或三维(3D)纸芯片的方法;其次论述了 流体在纸基材料上不完全浸湿和完全浸湿两个阶段的运输机理,综合分析了智能化流体操纵技术;最后介绍 了可与纸基微流控平台联用的检测方法,并综述了纸基微流控装置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 纸基微流控技术在食品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5.
该文以4-乙烯基吡啶和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可用于检测奥卡西平(OXC)的磁性分子印迹 电化学传感器(MNPs-MIP/MCPE)。首先,依据密度泛函数理论(DFT/B3LYP/6-31 + G)计算,实验成功地 筛选和构建出 OXC与功能单体的最佳组合及比例。随后,基于沉淀聚合法合成了能够识别 OXC的磁性分子 印迹膜(MNPs-MIP),将MNPs-MIP覆于碳糊电极(MCPE)表面制成MNPs-MIP/MCPE。采用差分脉冲伏安 法(DPV)将 MNPs-MIP/MCPE 传感器用于不同浓度 OXC 的测定。结果显示,传感器的峰电流信号随 OXC 浓 度的增大而增大,且OXC分别在5 × 10-8 ~3 × 10-6 mol/L和3 × 10-6 ~1. 5 × 10-4 mol/L浓度范围内与其峰电流 信号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分别为:Ip (μA)= 1. 755 + 1. 097c(μmol/L),相关系数(r)= 0. 999 7 和 Ip (μA)= 0. 131 + 5. 177c(μmol/L),r = 0. 999 6。OXC的检出限(LOD = 3S/m)为2. 06 × 10-8 mol/L。该传感器成 功用于实际样品中OXC含量的检测,其回收率为99. 4%~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5%~2. 5%。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智能手机凭借其轻巧便携、成本低、可个性化定制且使用者无需专业培训等优势,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并在医疗诊断、环境监测、食品监督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众多学科巧妙结合的典范。该文综述了2015~2020年初基于智能手机的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包括对食品添加剂、抗生素、微生物、农残与重金属、生物毒素以及食物新鲜度的检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对这项热门技术在分析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7.
爆炸物杀伤力大、隐蔽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也是恐怖分子施暴方式的首选。基于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迫切需求,爆炸物检测技术受到世界公共安全领域的高度重视。相比于其它分析方法,比色法因操作简便、抗干扰性强,不依赖分析设备的优势成为最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爆炸物的方法之一。该文主要综述了比色法在爆炸物探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对比色探针和比色阵列研究进展的总结与前景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比色人工嗅觉系统及其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
79.
利用智能手机和小木盒构建的数字图像比色法(DIC)完成了水中六价铬浓度的快速检测。利用智能手机能够同时对显色溶液进行照明、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可以快速定量检测六价铬。在六价铬0.05~0.80mg/L浓度内有良好的线性范围,线性方程为y=127.939x+73.181,相关系数为0.994;考察了方法的重现性,对2种质量浓度样品进行检测,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5.5%,测定结果和分光光度法对水样进行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80.
结合微型电化学仪器,研究了一种快速、便携、灵敏的Cr(VI)电化学传感分析平台,用于污水中Cr(VI)的检测。采用三电极体系,差分脉冲阴极溶出伏安法(DPCSV),记录伏安曲线中Cr(VI)的还原峰。Cr(VI)的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500 μmol 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Cr(VI)的检测限为0.55 μmol L-1 (28.60 g L-1),达到了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中Cr(VI)的最高含量50 g L-1。测得镀铬厂废水中Cr(VI)含量为2.03 mol L-1,与国标法中光谱学分析法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使其应用在现场实时监测环境中的Cr(VI)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