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化学   313篇
晶体学   27篇
力学   32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54篇
物理学   1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铁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对不锈钢的光生阴极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静  云虹  林昌健 《物理化学学报》2007,23(12):1886-1892
在含FeSO4的HF、H2SO4/HF、NaF/Na2SO4溶液中,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直接在纯钛表面制备Fe 掺杂的TiO2(Fe-TiO2)纳米管阵列. 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纳米管阵列的结构、形貌及化学组成进行表征. 利用光电化学测量研究Fe-TiO2纳米管阵列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光电响应特性和光生阴极保护行为. 考察了温度、时间、掺杂含量等参数对TiO2纳米管阵列的几何尺寸、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Fe掺杂可有效减缓TiO2纳米管阵列载流子的复合, 窄化TiO2带隙宽度, Fe-TiO2在410-650 nm范围显示强吸收, 并使光谱响应扩展到波长大于400 nm 的可见光区. 实验结果还表明, Fe-TiO2纳米管阵列对316不锈钢(316L)具有良好的光生阴极保护作用, 暗态下阴极保护作用可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62.
Using 12-tungstosilicic acid (SiW124-) as the catalyst, rhodamine B (RhB) dye in an aerated aqueous solution can undergo an effective photocatalytic stepwise N-deethylation proces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and dioxygen is reduced to hydrogen peroxide by the reducedSiW12 4-. This provides the potential for moving polyoxometalate-based photocatalytic processes from the near-UV into the visible region of the spectrum.  相似文献   
63.
中药配方颗粒红外光谱法的快速鉴别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群  李静  孙素琴  梁曦云 《分析化学》2003,31(3):292-295
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配方颗粒及其辅料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产厂商的配方颗粒中所添加的辅料类型及用量有较大差别;不同种的配方颗粒在辅料含量较低的情况下有较明显的指纹性,而辅料含量较高时,采用差谱技术可以提高谱图的指纹性,达到中药配方颗粒--鉴别的目的。该法简便、快速、可靠,是中药配方颗粒宏观质控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64.
65.
安西涛  王月  牟佳佳  李静  张立功  骆永石  陈力 《发光学报》2018,39(11):1505-1512
利用原位还原法成功制备了尺寸均一、超薄完整金壳包覆的NaYF4:Yb,Er@SiO2@Au(NSA)纳米结构,其XRD、TEM、EDX、HRTEM-HAADF、Mapping及吸收光谱表征结果表明,SiO2壳及纳米金壳的平均厚度分别约为5 nm和2 nm。在980 nm连续激光激发下,系统研究了核壳结构的上转换荧光强度与氯金酸浓度的依赖关系。稳态光谱结果显示,NSA与仅SiO2包覆样品(NS)相比Er3+的红绿荧光强度均增强了~2.8倍。通过分析上转换荧光动力学过程及利用FDTD方法模拟,讨论了表面等离激元增强上转换荧光的机制。  相似文献   
66.
采用温和的溶剂热法制备较强红光发射的NaErF4∶Yb,Gd上转换纳米晶,控制Gd~(3+)的掺杂浓度实现了晶相和尺寸可控以及上转换荧光的增强。X射线衍射谱(XRD)、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TEM)和上转换发射光谱结果分析表明,Gd~(3+)掺杂可以有效地促进NaErF_4纳米晶的晶相由立方相向六角相转变,并且减小纳米粒子的尺寸。随着Gd~(3+)掺杂浓度的上升,上转换荧光强度明显增大。当Gd~(3+)摩尔分数为25%时,样品的上转换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同时,研究了在980 nm近红外激光激发下,Yb~(3+)与Er~(3+)间有效的能量传递以及上转换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67.
基于静态腐蚀试验和Arrhenius公式,探讨了缓蚀剂1,2,4-三唑在铜晶圆表面的吸附机制,分析了其对铜晶圆表面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结合CMP试验,阐释了BTA和1,2,4-三唑两种缓蚀剂对CMP材料去除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抛光液中,缓蚀剂1,2,4-三唑主要存在两种缓蚀机制:一是在铜表面形成吸附膜Cu:(1,2,4-TAH)_(ads),二是形成聚合物膜Cu(1,2,4-TA)_2.CMP过程中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降低量不随抛光液中1,2,4-三唑的含量而变化.但是相对于BTA,使用含有1,2,4-三唑的抛光液时CMP过程中晶圆表面的化学反应活化能降低量较大,表明机械促进化学作用较强.本研究结果为CMP过程中抛光液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8.
为得到新型高效多相催化剂,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染料,以Cu(Ac)_2与CuFe_2O_4@PDA为原料制备了催化剂CuFe_2O_4@PDA-Cu.通过IR、XRD、XPS、UV-Vis、DRS技术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温度、H_2O_2用量、催化剂用量、pH值、盐等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利用HPLC测定降解产物,采用自由基捕获和抑制实验进行机理验证,发现催化剂是核壳结构.温度升高、pH值升高、H_2O_2和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均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和磷酸盐不影响催化效果,溴化物和亚硝酸盐降低了催化效果.得到的最优降解条件为:T=30℃,催化剂用量10mg·L~(-1),pH=9,过氧化氢用量10mmol·L~(-1),染料浓度30mg·L~(-1).最优条件下催化剂可循环使用4次以上;甲基橙、茜素红和罗丹明B的去除率为100%;染料R0213、O0118和B0115的去除率大于60%.降解产物有草酸、马来酸和CO_2.甲基橙、茜素红和罗丹明B降解后COD_(Mn)=2~4mg·L~(-1).水杨酸捕获·OH生成2.5-二羟基苯甲酸,叔丁醇抑制染料降解.结果表明,催化剂可活化H_2O_2产生·OH,·OH攻击染料分子开环降解直至矿化.该研究为开发高效多相催化剂,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染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在铁矿开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及含水异常体等不可直接预测的不良地质构造,不及时预测及治理将影响安全生产.在诸多的预测方法中物探技术以其无损、准确、高效、快捷而得到认可.其中,矿井瞬变电磁对存在视电阻率差异的岩性响应明显,其探测结果能准确区别岩性电性变化界面,在很多煤矿防治水工程中得到了印证.本文在简单介绍矿井瞬变电磁基本原理及精细探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大牛铁矿实际地质情况,通过具体的探测实例的尝试,阐述了矿井瞬变电磁精细探测技术在铁矿防治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两头尖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反相柱层析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两头尖根茎中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ESI-MS、^1HNMR、^13CNMR、HMBC、HMQC、TOCSY、DEFT)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I)、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㈣和3-O-α-L-吡喃鼠李糖基-(1→9)-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Ⅲ),其中化合物Ⅰ、Ⅱ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多被银莲花皂苷14(Rad-deanoside 14),多被银莲花皂苷15(Raddeanoside 15)。化合物Ⅲ为已知化合物常春藤皂苷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