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26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67篇
物理学   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Recent Euro 5 and Euro 6 vehicle emission standards are the first ever initiative to control particles on a number basis at the source. Related standards are also desirable for ambient nanoparticles (taken in this article to be those below 300 nm) to protect against possible adverse effects on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technical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tackled before developing a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atmospheric nanoparticle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derive from a lack of standardisation of the key measurement parameters, including sampling, necessary for robust evaluation of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s,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ing sources (i.e. bio-fuel derived and manufactured nanoparticles). Ideally, ambient concentrations of primary particles could be linked to primary particle emissions by use of nanoparticle dispersion models, and secondary nanoparticles using photochemical modeling tools. The limitations in these areas are discussed. Although there is inadequate information on the exact biological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ese particles cause harm, it is argued that this should not in itself delay the introduction of regul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issing links betwee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f nano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s and the advances required to tackle the technical challenges implied in developing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32.
《珠算》2011,(8):37-37
"上市成功只是资本市场漫长旅程的开始,此后,企业更需关注对利益相关方如股东、监管机构等的长期承诺。"面对中国概念股集体诉讼浪潮,普华永道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服务合伙人魏宝星如是说。  相似文献   
33.
基于博弈的网络团购供应链信任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团购的快速发展,失信问题日益突出,此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制约网络团购的发展规模.分析了影响供应链成员间信任的因素,并在运用KMRW声誉模型进行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信用监管机构,设计了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声誉模型对交易双方信任合作提供隐性激励,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有利于机会主义的守约行为;第三方信用监管机构的介入可以约束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团购交易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4.
偿付能力监管是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居于监管体系的核心地位,然而保险人报送的不真实数据严重影响了偿付能力监管的效果.将对监管机构和保险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建立博弈模型,研究在偿付能力监管过程中,监管机构如何通过审核制度设计保证被监管者报送数据的真实性,并在此条件下对审核制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5.
汞是一种具有显著积累效应和遗传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我国水环境中汞污染严重,开发快速、高效、经济的汞离子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推动水环境中汞污染的源头治理。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硫胺素-三维荧光法来实现水环境中汞离子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硫胺素与汞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其荧光峰的位置与数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可作为检测水中汞离子的特征性信号。此外,在利用该法检测水中汞离子时,硫胺素的浓度不宜过高,体系应保持碱性环境,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可由一级动力学模型来优化,以期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在指定的检测条件(硫胺素浓度为10 μmol·L-1、pH为9.7、反应时间为120 min、温度为20 ℃)下,汞离子浓度的线性检测范围为4~15 μmol·L-1。硫胺素-三维荧光法与传统的水中汞离子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突出优势和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助力水环境中汞污染的源头监管,极大提升环境执法效率。  相似文献   
36.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专员汉堡(Margaret Hamburg)表示,该局会对进口食品及药物安全采取新的监管方针。新方针顾及整条供应链的复杂性及供应链上每一点的产品安全问题。该局认为不能单靠为数不多的检查员在边界或外国厂房侦察问题,必须推行能防患于未然的制度。FDA与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生产商和供应商合作,现于中国内地、印度、哥斯达黎加、墨西哥、智利设有永久办事处,短期内扩展至约旦,以协助这些地区加强监管产品安全的能力。  相似文献   
37.
2011年8月,美国的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想与中国相关监管机构,就双边的跨境审计问题达成一个协议,但是该协议最终并没有达成。很多人希望知道这中间的障碍是什么。  相似文献   
38.
邹丽娜  李春晓 《应用声学》2008,27(3):195-199
由于浅海波导和接收阵本身存在大量的不确实性,使得接收到的阵数据产生严重的失真,而常见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如MVDR对失配很敏感。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宽容性的自适应子空间波束形成方法。考虑一个具有空间特征的信号位于已知的子空间,但在子空间中的具体位置未知,并将干扰建模为子空间干扰。首先对未知参量进行最大似然估计,代入似然比检测中得到广义似然比检测(GLRT),从而得到子空间波束形成器。通过对不同失配情况下仿真以及实际海试数据处理验证了子空间波束形成器的性能,仿真和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子空间波束形成器比MVDR更宽容,比较明显提高检测和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39.
《化学分析计量》2010,(1):68-68
不久前,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宣布,上海已制定《世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总体方案》及相关管理规范、应急预案等,届时将采取“分级分区”的监管模式保障世博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40.
分析了我国现存监管手段的不足,针对实际监管要求,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物联网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成功应用,提出海上原油过驳的智慧监管体系的总体构架,并阐述了有关功能,为以后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海上原油过驳智慧监管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