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化学   48篇
物理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中CuCl(111)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共吸附及CH3OCO的吸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CO和CH3O反应生成CH3OCO以及CH3OCO和CH3O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动力学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CuCl(111)表面的共吸附体系中,CO和CH3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自由态的CO和CH3O之间的作用力大;CO和CH3O反应生成CH3OCO为整个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速控步骤,活化能为113.19 kJ/mol,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2.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氧分子和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对氧分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相关计算和比较发现,覆盖度为0.25单层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氧分子倾斜地吸附在CuCl(111)表面的顶位时比较稳定,吸附后O2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O2分子相比发生了红移.态密度和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O2分子的电荷转移.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计算结果表明,氧原子倾向于以穴位(hollow)吸附在CuCl(111)表面,通过Mulliken电荷布居和态密度分析对氧原子在CuCl表面的吸附行为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3.
通过掺杂Al对无定形层析硅胶进行表面改性,采用固体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Cl/SiO2-Al2O3催化剂,并考察了它在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掺杂Al制备的SiO2-Al2O3载体仍保持了硅胶的无定形结构,比表面积降为200m2/g,但表面酸性明显增强,具有B酸中心.CuCl不仅分散于SiO2-Al2O3载体表面,而且与载体表面的B酸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形成了表面Cu 物种,使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为148m2/g,且两种Cu 物种共同构成了催化活性中心.当CuCl/SiO2-Al2O3催化剂的Si/Al比为5,在500℃焙烧时,催化剂上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碳酸二甲酯的选择性和时空收率分别达到74%和1.27g/(g.h).  相似文献   
34.
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讨了苯分子在CuCl(111)表面上不同覆盖度下不同吸附位上的平行吸附行为. 计算结果表明,随覆盖度的减小,吸附作用增强, Cl位上的吸附是稳定的吸附模式,在低覆盖度下吸附能约为74 kJ/mol, 在顶位和穴位上的吸附属于较弱的物理吸附. 同时对吸附前后的电子布居和态密度进行了分析. 吸附过程中,苯分子的π电子向底物转移,同时Cu的 3d轨道的电子反馈给苯的反键π轨道.  相似文献   
35.
铜酞菁的微波辐照法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微波辐照条件下,对铜酞菁的合成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辐照时间、尿素和氯化亚铜的用量、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对铜酞菁产率的影响。发现在高功率微波辐照条件下,采用间歇辐照方式,以苯酐质量3%的钼酸铵为催化剂,mol苯酐:mol尿素:mol氯化亚铜=1:5:0.20-0.23,累计辐照630s,产率最高。若以氧化钼为催化剂,产率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步趋向平稳,但催化效果不如钼酸铵。在相同原料配比条件下,微波法的产率比用常规的加热方法(200℃)高、反应时间短。两种方法所得产物的晶型经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均是β型为主,经浓硫酸精制转变为α型。  相似文献   
36.
采用一价铜盐为催化剂、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在均相体系中催化3-氯-1-丁烯异构化生成1-氯-2-丁烯.考察了溶剂、反应温度、催化剂种类和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加入量对异构化反应有较大影响.在最优条件3-氯-1-丁烯1 mL,二甲基甲酰胺9 mL,CuCl 0.10 g,60℃反应5 h,产物和原料的浓度比为3.88 mmol L-1.采用在线红外光谱对反应过程进行监测,检测到有红外吸收峰在反应过程中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7.
宋志贵 《化学教育》2009,30(6):65-66
通过实验探究了电解CuCl2溶液阴极析出物质的位置和析出物质的成分,对演示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38.
孙录应  黄志镗 《化学学报》1990,48(6):612-615
本文研究了十二种不同取代基的芳香族腈在Lewis酸-金属体系催化下的聚合反应。结果表明, 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越强, 聚合反应速率越快。其速率常数与Hammett方程中的取代基特性常数σ值呈线性关系, 此外, 对聚合物的结构也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39.
李翠华  朱起明 《分子催化》1999,13(2):115-120
采用固态离子交换法在沸石中直接引进Cu(Ⅰ)活性中心,CuCl分子在Hβ沸石中与H^+交换和在沸石内表面单层分散两个过程同时发生,负载阈值为21.2%(CuCl%),调节CuCl和Hβ的配比,可得到从桥羟基被部分交换到所有羟基被完全交换的CuCl/Hβ从化剂。  相似文献   
40.
樊钦平  许云 《化学教育》1999,(10):15-15,16
本文结合氯化亚铜化学式的讨论,简要阐述了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关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