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15篇
化学   724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物理学   7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聚丙烯树脂PP(API-2208 HFP2B-S0219)在一定注塑工艺条件下制备成用于焊接用的拉伸制件,经过振动摩擦焊接形成拉伸样条,通过万能试验机和二次元影像,研究摩擦焊接工艺条件对PP焊接缝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焊接时的振幅、压力、深度、时间、保持时间与保持压力对焊接缝结构和力学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在适当的焊接条件下,焊接振幅大于0.9 mm,压力在3.5~4.5 MPa,深度为1.2 mm,保持压力4~6 s,保持压力3.0 MPa,得到的焊接样条焊缝质量较好,焊接样的拉伸强度可达16.1 MPa,为母体材料的53.7%(母体拉伸强度为30 MPa)。  相似文献   
22.
庄越  刘峰  储海靖  方志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1,33(6):065017-1-065017-9
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对聚合物材料表面处理的应用效果,优化亲水处理的条件,研究了交流和纳秒脉冲氩气介质阻挡放电(DBD)中添加适量H2O,对聚丙烯(PP)亲水改性的处理效果。利用电学和光学诊断方法,系统地对比了交流DBD和纳秒脉冲DBD的放电特性,结果表明,纳秒电源驱动DBD具有更高的放电瞬时功率,更好的放电均匀性和更高的能量效率。通过测量不同水蒸气含量下DBD的OH发射光谱强度,确定了PP材料亲水性处理中H2O添加的最优含量。利用交流和纳秒脉冲电源驱动DBD分别对PP材料进行亲水改性的处理,测量了不同条件下改性处理后的表面水接触角,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别对处理前后PP材料的表面物理形貌和表面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DBD处理后PP材料的水接触角明显降低,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大,表面的亲水性含氧基团,羟基(?OH)和羰基(C=O)的数量大幅增加。相比交流电源,纳秒脉冲DBD处理的改性效果更好,其处理后的材料表面水接触角,比交流DBD处理的低5°左右,表面粗糙度也有所提升。而水蒸气的加入可使PP材料的表面水接触角进一步减小4°左右,表面粗糙度明显提升。研究结果为优化DBD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实验条件及处理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聚丙烯成核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丙烯材料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汽车领域、工程塑料等,聚丙烯性能的优化也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聚丙烯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加工性能、价格低廉而备受关注,但其低温脆性大、热变形温度低、易收缩等缺点也制约了该类材料的发展和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对聚丙烯的改性关键是对其分子链规整度、球晶尺寸的调控,成核剂改性是聚丙烯改性中相对简单易行的方法。聚丙烯成核剂种类繁多,各俱特色,本文在综述了聚丙烯成核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聚丙烯改性成核剂,即大分子成核剂,并展望了大分子成核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4.
用红外光谱法测试研究了餐盒用新型非发泡聚丙烯光降解行为。结果表明,降解母粒含量不同,其红外吸收光谱图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光降解过程中,羰基指数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5.
PP/HDPE 共混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间歇法制备了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微孔塑料.用扫描电镜对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纳米粒子的类型和含量对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P中加入25%的HDPE可改善泡孔结构;在 PP/HDPE 共混物中加入纳米粒子可使泡孔的直径减小、密度增加、泡孔分布更均匀;泡孔直径随着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会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6.
首次将聚丙烯氯化铵和聚丙烯酸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层层组装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芯片内部,修饰后的芯片电渗流(EOF)随pH值的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EOF在2周内的变化率为1.58%。该芯片已经用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胰岛素(insulin)的分离,BSA和胰岛素在20S内得到了有效的分离,修饰后的芯片对BSA和胰岛素的理论塔板数分别为4.99×10^4/m,1.69×10^5/m,分离度为2.17;而未修饰的芯片对BSA和胰岛素的理论塔板数分别为4.65×10^3/m,4.13×10^4/m,分离度为1.32。该修饰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蛋白的吸附和样品峰拖尾的现象。  相似文献   
27.
张添乐  黄曦  郑凯  张欣梧  王宇杰  武丽明  张晓青  郑洁  朱彪 《物理学报》2014,63(15):157703-157703
压电驻极体是具有压电效应的微孔结构空间电荷驻极体材料,其压电性能与材料的微结构和空间电荷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利用压缩气体膨化工艺对聚丙烯(PP)的微结构进行改性,然后利用接触极化方法,研究了极化电压与PP膜空间电荷密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极化前厚度为100μm的PP膜,其内部建立有序空间电荷分布的阈值极化电压为2 kV;一旦有序空间电荷建立起来,PP膜即具有压电效应.随着极化电压的提高,PP膜的空间电荷密度逐步增大,压电效应显著增强.当峰值电压为8 kV时,PP膜电极上的电荷密度、准静态压电系数和品质因数FOMv(d33·g33)分别为0.56 mC/m2,379 pC/N和8.6(GPa)-1.PP压电驻极体膜的FOMv比聚偏氟乙烯(PVDF)铁电聚合物膜高2个量级以上,且声阻抗非常低(~0.025 MRayl),因此该压电膜在超声波发射-接收系统或脉冲-回波系统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8.
王鹤  赵国忠 《光子学报》2014,39(7):1185-1188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测量了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太赫兹透射谱,研究其在0.2~2.6 THz频段的光谱特性,得到了在室温氮气环境下这些材料的太赫兹吸收谱和折射率色散特性.发现这五种塑料在太赫兹波段的折射率和吸收系数差异显著,折射率分别在1.35~1.85之间,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吸收很小,相比之下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吸收很大,这为塑料种类的鉴别及高太赫兹透过率塑料衬底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9.
PP—g—(GMA—co—St)对PA6—PC共混合的反应增容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红外、扫描电镜、熔体流动速率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苯乙烯(St)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PP-g-(GMA-co-St)对PA6-PC共混合的反应增容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熔融共混过程中,PP-g-(GMA-co-St)中的环氧基与PA6的端氨基及PC的端羟基原位生成的接枝共聚物就有效地降低了共混物相间的界面张力,明显提高了共混物相界面的粘着力。少量的PP-g-(GMA-co-St)就能使PA6和PC的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当PP-g-(GMA-co-St)的质量分数为10%时,共混物分散相的相区尺寸细化到0.2μm,其力学性能也有较大提高。PA6/PC/PP-g-(GMA-co-St)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均衡,达到了弹性体增韧体系难以达到的效果。即使PP-g-(GMA-co-St)组分含量为20%时,共混物仍能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共混物地韧性得以提高的同时,其强度和伸长率也提高。  相似文献   
30.
通过在高分子共混物内部引入不同的第三相界面,系统地研究了退火热处理条件下界面对于共混物梯度相形态形成的影响,对具有一定初始粒径的共混物体系或初始近似为均相的共混体系,在第三相界面的诱导下,均能形成梯度相形态。探讨了诱导界面间距与体系相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两个诱导界面间距小于所生成梯度层厚度的两倍时,梯度结构趋于交叠。继续减小透导界面间距,则梯度结构趋于消失,诱导界面间共混物中分散相粒子快速长大,界面的诱导作用遍布整个样片,证实了我们所提出的“高分子共混物中二维条件下界面诱导加速分散相粒子粗化凝聚”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