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23篇
晶体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利用NaNCO(异氰酸钠),Dipy(Dipy =2,2'-二吡啶基胺),NiSO4·6H2O或MnSO4自由组装,得到2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Ni(Dipy)2(NCO)2](1)、[Mn(Dipy)2 (NCO)2] (2),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TGA(热重分析)、PXRD(X-射线粉末衍射)等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检测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1.06202(10) nm,b=1.60978(15) nm,c=1.30856(13) nm,β=96.632(2)°,V=2.2222(4) nm3,Z=4;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0.85272(4) nm,b=1.65974(7) nm,c=1.57540(7) nm,β=101.8690(10)°,V=2.18198(17) nm3,Z=4.在配合物1、2中,每个金属离子与两个配体(Dipy)及两个阴离子NCO-配位,形成一个以金属离子为中心的六配位八面体构型,然而中心金属离子的半径、电子云分布不同致使配合物1、2的空间排布不同.  相似文献   
22.
本文采用CuCl_2和乙二醇双(α-氨基乙基)醚四乙酸在甲醇和水溶液中合成了双核铜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X单晶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该标题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2.0984(10) nm,b=0.7535(3) nm,c=1.3555(6) nm;α=90 °,β=90.8980(10) °,γ=90 °,V=2.1432(16)nm~3,Z=8,Dc=1.783 g.cm~(-3),F(000)=1184,μ=2.059 mm~(-1),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R_1 = 0.0216,wR_2=0.0654,对全部衍射点R_1= 0.0249,wR_2=0.0664.在该配合物中,每个配体分别与两个中心金属离子螯合作用.每个铜离子均采用扭曲的三角双锥结构,分别与配体中的一个N原子,末端两个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两个水分子配位.  相似文献   
23.
用水热(溶剂热)法合成了新型双核钒(Ⅳ)配合物[VO(μ2-OCH3) (salen)]2(salen为希夫碱水杨醛单缩乙二胺),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X-射线衍射等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6.8318(15),b=7.8023(10),c=11.1695(17),α=71.71(7),β=74.817(4),γ=80.358(5)°, V=543.21(16)3,R1=0.1335,wR2=0.3610[I>2σ(I)],Z=1,Dc=1.597mg·m-3,μ=0.906mm-1,F(000)=270,S=1.163.中心钒(Ⅳ)原子采取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构型, V(Ⅳ)与V(Ⅳ)原子之间通过甲氧基中的氧原子桥联形成二聚体.V(Ⅳ)与salen上氨基氮和亚氨氮两个氮原子配位形成稳定的五元螯合环,同时V(Ⅳ)和salen中的羟基氧原子配位形成另一稳定的共边六元螯合环.  相似文献   
24.
利用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Na2bqdc),2,2-联吡啶与硫酸钴在溶剂热作用下合成了1个一维配位聚合物[Co(bqdc)(bipy)(H20)]n(1).通过元素分析、粉末衍射、红外、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中心CoⅡ离子分别与2个来自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配体的双齿羧基氧原子和1个来自配体的单齿羧基氧原子、辅助配体2,2-联吡啶上的2个N原子和1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稍微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紫外光谱实验表明,相对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配体,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发生了少量的蓝移.对该配合物多晶样品的差热分析(TGA)表明该化合物在217℃后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25.
利用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Na2bqdc),2,2-联吡啶与硫酸钴在溶剂热作用下合成了1个一维配位聚合物[Co(bqdc)(bipy)(H2O)]n(1)。通过元素分析、粉末衍射、红外、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中心CoⅡ离子分别与2个来自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配体的双齿羧基氧原子和1个来自配体的单齿羧基氧原子、辅助配体2,2-联吡啶上的2个N原子和1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了1个稍微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紫外光谱实验表明,相对2,2′-联喹啉-4,4′-二羧酸钠配体,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发生了少量的蓝移。对该配合物多晶样品的差热分析(TGA)表明该化合物在217℃后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26.
利用氰基吡啶(4-氰基吡啶和3-氰基吡啶)与稀土硝酸盐作用(Ln=Nd,Eu,Yb),通过原位[2+3]环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4个稀土四唑离子型化合物,Ln(H2O)8·3(p-TPD)·2(p-HTPD)·7H2O),(Ln=Nd(1),Eu(2),Yb(3)),p-TPD=4-tetrazoylpyridine,p-HTPD=protonated 4-tetrazoylpyridine)以及Ln(H2O)8·3(m-TPD)·6H2O(m-TPD=3-tetrazoylpyridine,Ln=Yb(4))。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显示,在配合物1~4中,稀土金属离子与配体分别处于不同的两层,[Ln(H2O)8]3+结构单元与p-TPD以及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阳离子层(A层),同时p-TPD与p-HTPD通过π-π堆积与氢键作用形成阴离子层(B层)。固态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1,2,4在405、400、494nm处出现了最大强度的发射峰值;而配合物3在618、592及462nm出现了最大强度的发射峰值。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4在70~120℃范围内有1个失重,而在180~220℃范围内配合物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27.
利用氰基吡啶(4-氰基吡啶和3-氰基吡啶)与稀土硝酸盐作用(Ln=Nd,Eu,Yb),通过原位[2+3]环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4个稀土四唑离子型化合物,Ln(H2O)8·3(p-TPD)·2(p-HTPD)·7H2O),(Ln=Nd(1),Eu(2),Yb(3)),p-TPD=4-tetrazoylpyridine,p-HTPD=protonated 4-tetrazoylpyridine)以及Ln(H2O)8·3(m-TPD)·6H2O(m-TPD=3-tetrazoylpyridine,Ln=Yb(4))。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显示,在配合物1~4中,稀土金属离子与配体分别处于不同的两层,[Ln(H2O)8]3+结构单元与p-TPD以及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阳离子层(A层),同时p-TPD与p-HTPD通过π-π堆积与氢键作用形成阴离子层(B层)。固态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1,2,4在405、400、494 nm处出现了最大强度的发射峰值;而配合物3在618、592及462 nm出现了最大强度的发射峰值。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4在70~120℃范围内有1个失重,而在180~220℃范围内配合物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28.
以5-氨基-1H-1,2,4-三唑-3-羧酸(HAtca)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和溶液扩散法分别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Zn(Athy)Br]_n(1,HAthy=5-氨基-1H-1,2,4-三唑-3-醇)和[Mn(Atca)_2(H_2O)_2](2)。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属于正交和单斜晶系,结晶于Pbca和P2_1/c空间群。配合物1为2D层状结构,2是单核配合物。在配合物1中不存在氢键,而配合物2中含有丰富的氢键作用,并且通过氢键的作用形成了一个三维的网格结构。同时在固态下,配合物1和2分别在360、462 nm和382、402 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