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317篇
化学   540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118篇
综合类   16篇
数学   172篇
物理学   8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He-Ju Xu 《中国物理 B》2022,31(3):38503-038503
Amorphous-microcrystalline MoS$_{2}$ thin films are fabricated using the sol-gel method to produce MoS$_{2}$/Si-based solar cell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S-shaped current density-voltage ($J$-$V$) curves of the solar cells are analyz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lar cells and address the problem of the S-shaped $J$-$V$ curve, a MoS$_{2}$ film and a p$^+$ layer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front and back interfaces of the solar cell, respectively, which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p-n junction between the p-Si and the MoS$_{2}$ film as well as ohmic contacts between the MoS$_{2}$ film and the ITO, improving the S-shaped $J$-$V$ curve. As a result of the high dop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igh work function of the p$^+$ layer, a high-low junction is formed between the p$^+$ and p layers along with ohmic contacts between the p$^+$ layer and the Ag electrode. Consequently, the S-shaped $J$-$V$ curve is eliminated, an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current density is achieved at a high voltage. The device exhibits ideal p-n junction rec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s a high power-conversion efficiency (CE) of 7.55%.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MoS$_{2}$ thin films in silicon-based solar cells, which are expected to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silicon-based electronic and optical devices.  相似文献   
102.
中国21世纪若干重大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法权 《力学学报》2001,9(2):115-120
21世纪中国的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 2 1世纪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 构造活动带岩土体动力稳定性, 高地应力下岩体应变储能与岩体性质, 高陡边坡的变形及尺寸效应和动力稳定性, 深埋长大隧洞的地温与地压, 深埋隧洞岩体结构探测与施工地质超前预报, 大跨度复杂洞群变形与稳定性的群洞效应, 冻土的冻融变形、稳定性及其处理技术, 可溶岩岩溶规律与岩体利用问题, 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处理与利用等问题; 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包括: 高速交通网建设中软土地基变形与稳定性及处理技术, 深井采矿中软岩巷道大变形与处理技术, 深厚松散堆积层上大型桥梁桥基变形与稳定性, 海底隧道围岩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 城市多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此外, 水土流失与北方大规模荒漠化问题,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与长江下游塌岸和堤防稳定性问题, 黄河断流引起的下游地区环境问题,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长期匮乏问题, 城市化中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控制等问题, 将是中国 2 1世纪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当在结构土力学与岩体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地质动力学、人 地相互作用机制与环境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3.
中温烟气脱硫过程中CO2对脱硫剂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在300~600℃的中温区段,实验研究了CO2在烟气脱硫过程中与钙基脱硫剂发生碳酸盐还原反应,削弱脱硫效果的规律,发现石灰钙利用率随温度升高呈跳跃式变化,并因碳酸盐反应程度的迅速增加而在500℃附近出现低谷.由此明确了减小碳酸盐反应效应,提高脱硫剂钙利用率的途径,为进一步发展中温烟气脱硫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动力机械变工况性能解析分析方法,研究了大气温度变化对燃气轮机功热并供和联合循环装置性能影响.指出燃气轮机在带有余热利用的条件下,大气温度的影响明显减弱,并对不同燃气轮机设计参数和蒸汽设计参数影响做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5.
一种测量磁光阱中冷原子密度和温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对磁光阱中冷铯原子吸收谱的实验观察,由于冷原子的多普勒增宽远小于激光发态超精细分裂,实验观察到三个孤立的吸收峰(Cs,6S1/2,F=4→6P3/2,F=3,4,5,)其吸收系数比为3:7:12,这与相应跃迁振子强度一致。利用吸收信号测量了冷原子云的密度.结果与荧光探测法在10%的精度内符合;用吸收信号测量了冷原子的温度,测量结果与用荧光飞行时间法和释放捕捉法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06.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整体综合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提出IGCC系统两层次和联合循环两大块交叉迭代的整体综合优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大型IGCC电站系统进行模块化建模和模拟分析,总结和揭示了IGCC系统综合优化的规律,得出了许多有实用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7.
本文采用作者发展的叶轮机械通用计算程序GAP10程序对带汽封结构反动式透平叶片级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汽封泄漏流动进入叶栅通道后动叶片通道的流场结构,并讨论了泄漏流动对通道二次流动发展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非定常可压等熵流非线性方程显式解析解的推导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本文对作者以前凭试凑、灵感、运气与经验得出的一系列非定常可压流动显式解析解,寻找线索,总结出其可能的推导途径,并以非定常可压等熵一维流为例,具体给出了四种新的求解方法。这些方法会对今后寻找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非线性主控方程的解析解有所帮助。本文同时还给出了两个新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109.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129Te(^19F,4nγ)布居了^143Pm的高自旋态,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对^143Pm的高自旋态核结构进行了研究,测量了γ射线单谱和γ-γ符合谱,并进行了γ射线各向异性以及DCO比率分析,建立了激发高能达10535.4keV的能级纲图,其中包括新发现的32条γ射线和17个新能级,用弱耦合模型对^143Pm的晕态能级结构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0.
正构烷烃在Pt/SAPO-11催化剂上的临氢异构化反应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正庚烷(n-C7)与正十四烷(n-C14)的临氢异构化反应,探讨了正构烷烃在0.4%Pt/SAPO-11催化剂上临氢异构化的反应历程. 在低转化率下即产生裂解产物的实验结果支持质子环丙烷(PCP)作用机理,提出了在一次反应中就生成裂解产物的观点. 通过分析n-C7与n-C14临氢异构产物的分布,认为异构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分子筛孔道内. 根据n-C7与n-C14呈现相同的反应规律,将加氢转化过程中链长超过C10的烷烃的正碳离子反应的相对速率与链长无关的观点扩展到C7,并在传统反应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的烷烃异构化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