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1篇
  免费   951篇
  国内免费   2550篇
化学   6569篇
晶体学   148篇
力学   703篇
综合类   108篇
数学   331篇
物理学   193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522篇
  2012年   409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68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384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灾机理与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家沟位于绵竹市清平乡,属于 5 ·12 汶川Ms8.0级地震极重灾区。地震发生后的3个汛期内,文家沟曾先后发生5次典型泥石流灾害,其中以2010年8月13日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规模与灾情巨大,社会影响深远。在对文家沟泥石流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泥石流的成灾机理和特征。研究表明:(1)文家沟泥石流是地震和强降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可归纳为震因与物源以及雨因与水源两个方面,在整个泥石流形成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洪流-侵蚀下切-崩滑-席卷-进一步侵蚀下切-进一步崩滑-增大泥石流规模—……的"滚雪球式"循环过程; (2)泥石流发生所需的雨量、雨强条件和水动力条件都显著降低,泥石流规模和雨量之间呈现出明显幂函数关系; (3)发生过程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运动距离远的特征; (4)成灾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链式效应,危害形式多样; (5)泥石流频率呈现出高发性,规模呈现出放大性。最后提出了文家沟泥石流研究与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2.
铝板带冷轧过程中磨损影响因素 及磨损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轧后铝材表面磨损量是影响铝材轧制过程的重要因素,脱落的铝粉恶化产品表面质量、影响轧制效率。本文选用不同的添加剂配制轧制油,对铝板材进行冷轧试验,重点研究添加剂种类、铝材原始表面质量、轧制压下率三方面对铝材表面磨损性能及磨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组分添加剂轧制油中油性剂在金属表面吸附成膜,犁削磨损现象较无润滑和纯基础油轧制有明显改善,轧后铝材表面磨损量小;轧件轧前表面粗糙度大,轧辊对轧件微凸体的碾压作用加剧,被碾压下来的大量铝粉成为轧辊和轧件外的“第三体”,造成磨粒磨损加剧;化学磨损和犁削磨损同时存在于轧制过程中,油膜厚度较大时,前者是主要磨损机制;反之,后者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磨损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碳纤维为主要增强纤维,采用湿法工艺制备出1种纸基摩擦材料.研究了不同制动次数条件下样品的摩擦磨损行为,通过分析不同制动次数后样品磨损表面的粗糙度特征、三维轮廓形貌、微观形貌和热失重过程,探讨了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制动次数的增加,磨损表面粗糙度大幅度降低,材料磨损过程经历了从"跑合磨损"到"稳定磨损"的转变;材料在磨损过程中微凸体逐渐被磨平,孔隙逐渐被填充,表现出疲劳磨损的特征;磨损后样品表层的热重曲线在320~450℃之间出现了新的剧烈失重峰,表明产生了热磨损;但是磨粒磨损的特征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4.
接触表面不平度对摩擦尖叫噪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摩擦尖叫的间歇性特点,建立了考虑摩擦接触表面不平度的3自由度摩擦自激振动机理模型.应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接触表面不平度倾角对系统稳定性及瞬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基于销-盘装置的摩擦尖叫噪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系统自身的耦合特性,但也与摩擦特性和接触表面不平度倾角的综合作用有关.当接触表面不平度倾角增大时,系统趋向不稳定,会激发尖叫噪声.  相似文献   
995.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existence of solutions of the first‐order fully coupled system with coupled functional boundary conditions. These functional boundary conditions generalize the usual boundary assumptions and may be applied to most of the classical cases. The arguments used are based on the Arzela‐Ascoli theorem and Schauder's fixed‐point theorem. An application to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thyroid‐pituitary interaction and their homeostatic mechanism is included.  相似文献   
996.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交通拥堵在不断地加剧。同时,因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每年将产生大量的NOx,从而又会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如“雾霾”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出发,采用系统动力学与灰色系统相结合的方法(SD-GM),构建了城市交通拥堵收费模型,并对模型中主要变量进行动态仿真和决策分析,以此来寻找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可行策略。通过现实性测试和敏感性测试,得到拥堵收费的范围不超过100元/天*辆。通过进一步的仿真和结果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1)在区间[25,40] 内,随着拥堵收费的提高,NOx存量,机动车出行吸引度和交通拥堵程度都呈下降趋势,而车均道路面积呈上升趋势。(2)但并非拥堵收费越高越好, 超过40 元/天*辆,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到NOx存量,机动车出行量,机动车出行吸引度和交通拥堵程度分别下降了约33.76%,39.64%,43.26%,82.25%,而车均道路面积提高了大约65.68%,进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7.
王小娟  万映红  程佳 《运筹与管理》2019,28(11):116-124
基于TAM理论研究了B2C情景下顾客心理契约的形成机理。通过相关文献评述,提出了B2C情景下顾客心理契约形成机理模型及假设,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及假设。结果表明:感知易用和感知风险对感知有用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感知有用以及感知易用通过顾客价值观/态度对顾客心理契约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感知风险和感知易用对顾客心理契约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对B2C情景下服务商保持和维护客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为网络商家建立积极地调控干预机制,促进顾客心理契约正效应感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在班轮运输网络中,支线运输与干线运输具有互补性,干线承运人与支线承运人之间的合作能够为托运人提供更高的便利度和更完善的运输服务。本文在考虑可替代运输路径之间竞争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干支线衔接路径的定价问题,在运输链纵向一体化和分散化两种结构下,构建Bertrand博弈模型研究上下游承运人的均衡运价。同时,设计合理的收益共享机制,使承运人在分散结构的运输系统中仍能实现运输链的协调。  相似文献   
999.
苏强  陈淼 《运筹与管理》2021,30(7):203-209
医患之间的高度信息不对称性是导致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现有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医患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式,针对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医疗激励机制,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和异质性。本文考虑医方努力的不同动机,提出二维努力水平的概念,以医患双方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患方就医过程中的医患博弈时序进行研究,在医方具有信息优势的条件下设计了不同情况下的医疗激励契约模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医方的固定医疗收益、收益提成比例和二维努力水平等激励参数与医方努力产出的边际收支系数、医患双方的风险偏好程度以及随机因素的扰动程度等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刘辉  李仁传 《运筹与管理》2021,30(7):223-231
以普调频率为核心的工资增长机制,是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悬而未决的难点问题,其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因素并确定普调周期。文章采用ISM、M-F等方法,对我国公务员工资普调频率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旨在通过研究各因素影响时效的衍变规律,寻求长期稳态下最适宜的普调周期。研究发现,基于时效周期的工资普调影响指标体系包含24项因素,其中CPI等8项流量因素构成短期时效层,自身变化及影响时效短,易波动,综合影响期为1.55年;平均任职时间等13项存量因素构成中期时效层,指标变动具有长期累积性,综合影响期为3.11年;工资差异结构等3项支配因素构成长期时效层,反映工资供求矛盾状态,综合影响期为4.53年;在24项因素综合作用下,系统于2.34年达到了长期稳态水平,各项影响因素实现了最佳平衡,可近似将2.50年设计为普调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