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化学   167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244篇
综合类   32篇
数学   230篇
物理学   4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膦系阻垢剂阻碳酸钙垢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模拟循环水中, 通过静态阻垢实验研究了HEDP, PBTCA, ATMP和EDTMP对碳酸钙的阻垢性能, 在相同的加药浓度下(按物质的量浓度计)阻垢性能的强弱顺序为HEDP>PBTCA>ATMP>EDTMP; 同时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 模拟计算了阻垢剂负二价离子与方解石(104), (102), (202)和(113)面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阻垢剂分子中的膦酸基团和羧酸基团与碳酸钙中的Ca2+形成的离子键对吸附起到了主要作用, 同时阻垢剂与晶面间存在较弱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 阻垢剂与各晶面的结合能强弱顺序为(113)≥(102)≥(202)>(104); 分子中的羟基易与垢晶面形成氢键而加强阻垢效果; 羧基的位置不同对阻垢作用的影响不同. 将静态阻垢的实验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发现阻垢剂在(104)面和(102)面上的吸附对阻垢作用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52.
王德峥 《催化学报》2010,26(8):972-978
 使用 Langmuir-Hinshelwood (L-H) 动力学的学者大部分未注意到该动力学包含了所有吸附物种采用拟稳态假设的隐含条件, 因而他们通常忽视了确认实验条件是否允许采用拟稳态假设. 然而, 对于大部分气固催化反应, 拟稳态假设的成立需基于催化活性位浓度很小的前提. 对于催化活性位浓度高的反应体系, 其覆盖度较高的吸附物种不满足拟稳态假设.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验测定的动力学常数没有物理意义, 而仅为该实验条件下的数学回归参数. 本文将活性位浓度小于最高反应气浓度的十分之一视为拟稳态假设成立的充分条件, 通过估算发现许多催化剂并不满足该条件.  相似文献   
53.
以CSP工艺生产的Q345热轧钢板为研究对象,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实验机进行单、双道次轧制模拟实验,研究了稀土铽(Tb)对Q345B钢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铽(Tb)能够明显地推迟Q345B钢的动态再结晶,使对应峰值应力在低温轧制时提高约10%,而对980℃以上时的峰值应力影响不明显;980℃以上轧制时,稀土铽(Tb)能够明显的降低间隔时间1.5 s时的静态软化率,但随间隔时间的增加,稀土铽(Tb)对静态软化率的影响减弱;加入稀土铽能够提高完全再结晶区温度,扩大部分再结晶区.  相似文献   
54.
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第三册先后出现了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这两个内容,作为光具有粒子性的重要证据来学习.为了解释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和瞬时性问题,爱因斯坦假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而且必须是整份吸收,即是说,  相似文献   
55.
In this paper, the stability in Lagrange sense of a class of stochastic static neural networks with mixed time delay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Lyapunov stability theory and with the help of stochastic analysis technique, the criteria for the stability in Lagrange sense of stochastic static neural networks with mixed time delays is obtained. One example is given to verify the advantage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results.  相似文献   
56.
运用非线性分歧理论,研究二元体相分离模型的静态分歧,给出了一个与该模型线性问题第一特征值相关的临界值。当参数超过该临界值时,二元体相分离模型有静态分歧发生,此时相应的二元体有相分离现象发生。此外,提出影响二元体相分离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晶格间距和二元体所在区域的形状。  相似文献   
57.
范天佑 《中国科学A辑》1991,34(3):262-269
本文用保角映射把狭长形裂纹静力学第一边值问题予以统一的彻底的解决,接着对更为困难的狭长体裂纹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基于作者已有的理论框架,采用z1平面与z2平面同时映射到ζ平面上单位圆内部一个保角变换,使这一复杂的边值问题也得以彻底解决。在以上两种情形都得到了封闭形式的精确分析解,并且当裂纹速度V→0时,动力学解还原为静力学解。这些解在科学(例如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工程(例如液压断裂采油工程、爆破工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本文研究了函数型二次回归中二次参数函数的显著性检验问题。采用函数型主成分分析将预测变量函数进行投影降维,利用零模型和全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构造F型检验统计量。在一定的正则条件下证明了检验统计量在原假设下渐近于F分布,在备择假设下检验统计量依概率趋于无穷,从而表明该检验方法是相合的。进一步证明了在一定收敛速度的局部备择假设下,检验统计量渐近于非中心F分布。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该检验方法在有限样本下的表现,并给出了一个实际例子进一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9.
各类考试中的动态型探索性试题,常因其变化的干扰因素使许多同学觉得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直接考验同学们的智慧和能力.分析题目时若能排除动态干扰因素的“伪装”,将动态型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还原题目的静态“面目”,便能化解题目的难度,提高解题的成功率,收获解题的喜悦与快乐.下面结合一道中考试题谈谈笔者的一些思索.  相似文献   
60.
The torsional 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rs of circular nanosolids such as nanoshafts, nanorods and nanotubes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a new nonlocal elastic stress field theory. Based on a new expression for strain energy with a nonlocal nanoscale parameter, new higher-order governing equ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first derived here via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because the classical equilibrium conditions and/or equations of motion can- not be directly applied to nonlocal nanostructures even if the stress and moment quantities are replaced by the corresponding nonlocal quantities. The static twist and torsional vibration of circular, nonlocal nanosolids are solv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A comparison of the conventional and new nonlocal models is also presented for a fully fixed nanosolid, where a lower-order governing equation and reduced stiffness are found in the conventional model while the new model reports opposite solutions. Analytical solutions and numerical examples based on the new nonlocal stress theory demonstrate that nonlocal stress enhances stiffness of nanosolids, i.e. the angular displacem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nonlocal nanoscale while the natural frequenc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nonlocal nanosc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