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2篇
  免费   2529篇
  国内免费   4517篇
化学   6627篇
晶体学   395篇
力学   993篇
综合类   203篇
数学   268篇
物理学   5922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343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372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473篇
  2014年   777篇
  2013年   673篇
  2012年   590篇
  2011年   672篇
  2010年   615篇
  2009年   624篇
  2008年   683篇
  2007年   621篇
  2006年   571篇
  2005年   609篇
  2004年   588篇
  2003年   539篇
  2002年   427篇
  2001年   475篇
  2000年   317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315篇
  1997年   240篇
  1996年   270篇
  1995年   253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190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82.
表面增强喇曼散射光谱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3.
COMPLETEEXTREMALSURFACESOFMIXEDTYPEIN3-DIMENSIONALMINKOWSKISPACE¥GUCHAOHAO(InstituteofMathematics,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  相似文献   
84.
讨论了铁电阴极的发射机理, 借助MAFIA对不同电极结构的铁电阴极表面电场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 计算中发现, 发射面电极结构对铁电阴极表面三界点处的场增强效应影响很大,特别是具有孤岛电极结构的铁电阴极具有更大的三界点场强,从而获得更大和更稳定的发射电流. 通过对电极结构及其工艺的改进,使用PLZT铁电阴极在实验中得到了大于100A的电流.  相似文献   
85.
金属上化学吸附的族模型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簇模型方法是研究化学吸附的最重要的量子化学方法之一。本文对'簇--表面类比法'的物理内涵、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86.
马树华  景遐斌 《电化学》1997,3(3):293-296
研究了人工施加的无机固体电解质体膜对锂碳负极电池性能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碳电极的容量及首次充放电效率相对于未改性电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显示了以这层外界人工施加的晶体膜替代的电极体系本身所形成的钝化膜之有效性,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研究直观地显示了这层人工施加膜的均匀,致密性质。  相似文献   
87.
本文综述了反射电子显微术(REM)和反射电子能量损失谱(REELS)在表面科学中的应用。较详细地给出了用这些方法研究表面原子结构、化学成份和电子态的基本实验和理论,指出了发展这一学科对表面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8.
89.
Ni films are deposited by using ultra high vacuum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onto silicon substrates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the high-quality and high-density films are prepared. The parameters, such as thickness, density and surface roughness, are obtained by using small-angle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es with the Marquardt gradient-expansion algorithm. The deposition rate is calculated and the Ni single layer can be fabricated precisely. Based on the fitting results, we can find that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Ni films is about 0.7nm, the densities of Ni films are around 97% and the deposition rate is 0.26nm/s. The roughness of the surface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using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in the simulation of XR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FM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