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146篇
力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71篇
物理学   3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中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即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研究性学习”固有的价值之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其学习目标和课程价值必须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相似文献   
32.
2007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已正式出台,新出台的《考试大纲》注重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新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中倡导的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006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和各地试题注重基础知识,注重能力考查,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同前几年相比,凸显“稳中求变、考查素质”的特点.作为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衔接的关键一年,今年高考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照新的《考试大纲》,2007年高考命题将体现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33.
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提倡“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素质提高,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终生发展的兴趣和能力.教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在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紧紧把握“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的根本方向,为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新教材无论在编写理念,描述形式,还是在知识结构与学习要求上,与以前的教材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回想刚拿到这套教材时,看到过去教材中一些讲述性的内容不见了,  相似文献   
34.
设计精彩开场白引导物理兴趣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课堂的开场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开场白,必然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效果.直观、趣味的开场白,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和谐的开场白,影响着学生  相似文献   
35.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特别在职业教育的各门基础课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6.
37.
38.
本记叙了在教学建模竞赛培训中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实践与认识,进行了有关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9.
杨继生 《大学化学》2010,25(5):39-41
探讨在精细化工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通过多媒体综合教学平台的开发与使用,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举例说明了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的实施过程,并强调了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和信息调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0.
浅谈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就理工科学生应具备的数学基础及目前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