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87篇
化学   6篇
力学   331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16篇
物理学   2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冲击加载条件下材料之间摩擦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尝试利用自制分离式霍普金森压剪装置对聚氨酯泡沫塑料、硅橡胶和MDF水泥材料与铝合金在冲击加载条件下的摩擦系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冲击加载条件下,聚氨酯泡沫塑料、硅橡胶和MDF水泥与铝杆之间的摩擦系数与材料的性质关系不大,其摩擦系数测试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散性,摩擦曲线出现抖动,且与加载条件有关,摩擦系数比通常意义下所得到的摩擦系数小;不同加载条件对所测试材料与铝压杆之间的摩擦系数数值影响不大,只是曲线的走势稍有不同.在冲击加载条件下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与铝杆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0.29,动摩擦系数为0.25;硅橡胶与铝杆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0.285,动摩擦系数为0.24;MDF水泥与铝合金杆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0.28~0.29,动摩擦系数约0.23.  相似文献   
52.
This paper presents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field in elastic layered geo-materials induced by an arbitrary point load in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The point load solutions can be obtained by referring to the integral transform and the transfer matrix technique. However, former solutions usually exist in the cylindrical coordinate system subjected to axisymmetric loading. Based on the proposed solutions in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it is very easy to solve asymmetric problems and consider the condition with internal loads in multi-layered geo-materials. Moreover, point load solutions can be used to construct solutions for analytical examination of elastic problems and incorporated into numerical schemes such as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The result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problem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int load solutions with high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and that the material non-homogeneit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lastic field due to adjacent loading.  相似文献   
53.
本文提出了瞬态图像采集技术和电磁脉冲加载装置。应用红宝石脉冲激光光源,介绍了动态全息光弹性、动态散斑干涉、动态云纹干涉、水下爆炸全息干涉、动态电子散斑干涉和动态数字散斑相关等多种方法的测试原理和测试技术。为动态位移场、应变场和应力场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利用光通量方法对分离式霍普金森压剪杆实验技术中的剪切应变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装 置主要包括:准直激光器、光电接收器、光学挡板。由装置性能验证实验结果以及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利 用基于光通量法的剪切应变测量技术能够可靠地测量SHPSB(splitHopkinsonpressurebar)试样的剪切应 变。并对比了基于光通量法测量的剪切应变值与理论近似结果,结果显示前者小于后者,分析并讨论了原因。  相似文献   
55.
人造柱状冰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辽远  陈浩  姚俊 《实验力学》2011,26(1):73-78
由于地形的变化,冰特性的研究对研究冰川、河、湖、海冰的动力过程以及破冰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人造柱状冰的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给出了人造柱状冰的制备过程和利用压力试验机对人造冰特性进行的测定,主要包括冰冻模具的制作、冰试样的制备和加工以及对于纯水冰柱和含沙冰柱的特性研究.在冰柱的冰冻温度为-10℃、-20℃、-30℃和-4...  相似文献   
56.
金属柱壳爆炸膨胀断裂存在拉伸、剪切及拉剪混合等多种断裂模式,目前其物理机制及影响因素还不清晰。本文中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对45钢柱壳在JOB-9003及RHT-901不同装药条件下的外爆实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柱壳在不同装药条件下发生的剪切断裂、拉剪混合断裂模式及其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SPH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爆炸加载阶段,随着冲击波在柱壳内、外壁间来回反射形成二次塑性区,沿柱壳壁厚等效塑性应变演化呈凸形分布,壁厚中部区域等效塑性应变较内、外壁大;在较高爆炸压力(JOB-9003)作用下,柱壳断裂发生在爆轰波加载阶段,损伤裂纹从塑性应变积累较大的壁厚中部开始沿剪切方向向内、外壁扩展,形成剪切型断裂模式;而在RHT-901空心炸药加载下,虽然裂纹仍从壁厚中部开始沿剪切方向扩展,但随后柱壳进入自由膨胀阶段,未断区域处于拉伸应力状态,柱壳局部发生结构失稳,形成类似“颈缩”现象,裂纹从剪切方向转向沿颈缩区向外扩展,呈现拉剪混合断裂模式。拉伸裂纹占截面的比例与柱壳结构失稳时刻相关。可见,柱壳断裂演化是一个爆炸冲击波与柱壳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不能简单将其作为一系列膨胀拉伸环处理。  相似文献   
57.
40钢非比例循环塑性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钢在拉扭循环复杂应变路径下的硬化特性和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40钢材料的循环硬/软化不但依赖于应变路径形状,而且依赖于等效应变幅值,还具有路径历史效应;材料的塑性流动几乎不受先前路径历史的影响,仅依赖于当前应变路径形状和等效奕变幅值。  相似文献   
58.
在目前的材料动态起裂韧性实验测试中,一般采用三点弯曲试件,并用试件裂纹起裂时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DSIF)K1值表征材料的动态起裂韧性。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较好的近似分析方法计算冲击加载下试件的DSIF以及准确判定试件的起裂时间,因此,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测试材料的动态起裂韧性。  相似文献   
59.
详细分析了电谐振人工特异材料设计原理,并结合等效电路模型通过加载等效电感、等效电容和接地等方法,将相同尺寸的工字形结构工作频率从12.21 GHz降到了5.46 GHz,小型化效果明显.该成果不仅对于不同结构人工特异材料小型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设计不同性能、不同工作频率的人工特异材料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0.
提出了一种介质加载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给出了该结构中存在电子注时慢波互作用的热色散方程,在介电常数εr=1的特殊情况下该方程即简化为普通折叠波导的小信号工作方程.在给定慢波结构尺寸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介质加载对放大器小信号增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加载"(介质厚度d/a<0.1)时,无需重新设计慢波结构的参数,只需适当调整工作电压和电流就可以满足原有设计要求,而且和未加载时相比增益特性更为平坦,降低的电子注阻抗也有利于电子效率的提高.考虑到 关键词: 折叠波导 行波管放大器 介质加载 热色散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