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化学   369篇
力学   23篇
综合类   33篇
数学   54篇
物理学   24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41.
基于透明质酸构筑的药物递送载体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坤  白阳  杨靖  步怀天 《化学通报》2021,84(3):225-231
传统纳米药物控释载体主要通过细胞胞吞作用实现药物递送,其主要过程为被动靶向机制,因此会影响纳米载体在肿瘤组织的富集和治疗效果。近年来生物大分子透明质酸因其优异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肿瘤靶向性备受科研工作者青睐,已被广泛用于药物控释载体的构筑中,并成为靶向肿瘤治疗纳米载体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透明质酸基纳米载体治疗机制的不同,从透明质酸基纳米载体在化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的应用方面对其性能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透明质酸基纳米治疗载体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2.
《高分子学报》2021,52(5):477-488
实体肿瘤组织中固有的高渗透压、高细胞密度和乏血供等生物屏障导致纳米药物难以在肿瘤组织中浸润,从而难以渗透到肿瘤内部发挥治疗作用.为了克服上述纳米药物的被动扩散瓶颈,提升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主动转胞吞作用来实现跨细胞传递和肿瘤渗透的纳米载药系统.利用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响应的两性离子基团(BGA)修饰了以喜树碱(CPT)为核心的第四代树枝状大分子(G4/CPT),制备了一种具有精准结构和肿瘤特异性酶响应电荷反转的药物-树枝状大分子键合物(G4/CPT-BGA),其分子量为20 kDa,粒径约为5 nm,表面电势约为-2 mV.研究发现G4/CPT-BGA能够被GGT催化产生由负到正的电荷反转,并且能够水解释放出所携载的化疗药物喜树碱,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明了G4/CPT-BGA能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被肿瘤细胞摄取,随后通过高尔基体介导的细胞外排途径被释放出细胞,由此通过这种迭代不断的"内吞-外排"作用(转胞吞)实现跨细胞传递.最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4/CPT-BGA在三维肿瘤球中的浸润效果,证明了G4/CPT-BGA能够基于主动转胞吞作用实现在肿瘤球中的高效渗透作用.因此,用GGT响应的两性离子基团对树枝状大分子的端基进行修饰,能赋予该载体主动转胞吞作用的功能,从而克服被动转运过程中的扩散障碍,为设计其他具有肿瘤增强渗透能力的抗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3.
丁全华  张优萍  李建阳 《应用数学》2015,37(12):1068-1069,1072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TNF-α、IL-6、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 月至 2014年1月收治的160例SAP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IL-10 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d 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并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血清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均P<0.01),并且治疗组上升更明显(均P<0.0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75%,治疗组总有效率8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SAP 治疗有效,能有效调控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阻断炎症进程,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4.
制备了一种基于ITO微电极阵列的多元免疫反应芯片,并实现多元肿瘤标志物的快速、灵敏检测。采用丝网印刷方法制作"花瓣型"ITO微电极阵列,与辐射状的微流控芯片相结合,形成八个独立的检测单元,每个检测单元履行不同的职能,其中三个单元分别用于完成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夹心型"特异性免疫反应。首先在电极表面修饰K-掺杂石墨烯-CdS∶Eu纳米晶复合物,然后在这些复合物上依次修饰不同捕获抗体和对应的抗原,当对应的CdTe纳米粒子标记的二抗被带到电极表面时,会发生能量转移而实现电致化学发光(ECL)信号的有效猝灭;另外三个单元用做对照试验来验证这种微芯片的选择性;剩下的两个单元分别用来验证K-掺杂石墨烯-CdS∶Eu纳米晶复合物的发光强度,及经活化后CdTe纳米粒子的猝灭效率。这种简单、集成的高通量检测芯片,可发展为复杂样品的自动化、集成化分析检测平台。  相似文献   
45.
活性氧响应型抗肿瘤前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氧(ROS)在机体信号转导和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ROS水平的升高与多种病变(癌症和炎症等)息息相关,基于肿瘤组织高水平ROS开发的肿瘤特异杀伤性前药策略,在增强药效和药物选择性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本综述介绍了目前用于构建抗肿瘤前药的ROS敏感键:芳基硼酸/酯、烷基硫/硒醚、硫缩酮、过氧草酸酯、氨基丙烯酸酯、噻唑烷酮和α-酮酰胺等,并且详叙了基于这些敏感键设计的前药在抗肿瘤方向上的应用,同时探讨了现有ROS响应型前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6.
本文对不同月经周期乳腺增生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象为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乳腺增生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于不同月经周期(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期)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检测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分析不同月经周期乳腺增生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02例乳腺增生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98例,符合率为96.08%,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增生患者增殖期乳腺腺体层厚度、导管宽度、乳房胀痛率、E2水平均明显高于月经期、分泌期,增殖期P水平明显低于分泌期但明显高于月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乳腺腺体层厚度、导管宽度、乳房胀痛率、E2水平均高于月经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证实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增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不同月经周期乳腺增生的超声图像特征存在差异,可有效评价患者月经周期与性激素、增生性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陶有山  郭谦 《中国科学A辑》2008,38(5):581-594
本文考虑一种用肿瘤学上的病毒和抑制剂来治疗癌症的组合治疗方法.具复制能力的基因改变的腺病毒感染癌细胞, 在其中复制再生并最终引起感染的癌细胞死亡(溶解). 一旦感染的癌细胞死亡, 其中的病毒释放并接着感染其他的癌细胞.病毒能否成功进入癌细胞与Coxsackie腺病毒受体(CAR)的表达密切相关. 激活有丝分裂的蛋白质激酶(即著名的MEK)抑制剂能促进CAR的表达, 从而导致更多的病毒进入癌细胞.然而, MEK抑制剂也能引起短暂的G1细胞循环停止, 从而抑制病 毒的复制再生.为了设计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病毒感染的促进与病毒复制的抑制之间必须取得一个最优平衡.我们用一个数学模型来刻画病毒和抑制剂对癌细胞的影响, 并用该模型来探讨: 如何用上述组合治疗方法来促使肿瘤体积减少.进一步, 对一定的初始细胞密度, 我们发现了一个最优的抑制剂剂量.另外, 最优的抑制剂实施时间也被数值地研究.  相似文献   
48.
对聚类分析应用于肿瘤分型时的分类结果合理性考核方法进行探讨.该方法借助于预测强度指标,并结合中位数及95%参考值范围的概念来比较不同聚类方法得到的分类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不足.在对白血病患者分型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
阐述了一例胃底溃疡型腺癌伴周边器官淋巴组织广泛转移患者,行“贲门MT术”姑息治疗后,经九个月大剂量多种微量元素制剂补充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0.
《发光学报》2021,42(8)
碳点作为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催化活性,在生物医学、能源、环境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红光/近红外光响应碳点具有组织穿透深度大、生物体自发光干扰较小、对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倍受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响碳点吸收/发光的因素,随后评述了近几年红光/近红外光响应碳点在肿瘤治疗中的新进展,主要包括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光动力/光热协同治疗等。同时,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特点,介绍了微环境响应型碳点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碳点在肿瘤治疗领域存在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