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03篇
化学   547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物理学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制备了壳聚糖/乙炔黑复合修饰电极(CS-AB/GCE),采用SEM和交流阻抗法对其进行表征。并利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萘酚异构体(α-N和β-N)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 H 7.0的PBS缓冲液中,α-N和β-N在该修饰电极上均出现一不可逆氧化峰,且在20~200m V/s范围内,其峰电流与扫速呈线性关系,表明电极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计算了电极过程的部分动力学参数,优化了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的实验参数,并对α-N和β-N进行同时测定,发现二者的微分氧化峰电流值与其浓度在2.5×10-6~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α-N=0.996;rβ-N=0.998)。α-N和β-N的检出限(S/N=3)分别为3.4×10-7mol/L和2.4×10-7mol/L。采用该法对实际水样进行检测,得到α-N和β-N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7%~105.1%和98.8%~103.9%。  相似文献   
52.
A novel phenylacetylene derivative containing urea groups was synthesized and polymerized with a Rh catalyst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polymer, poly(1) with moderate number-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 The poly(1) was soluble in toluene, CHCI3, CH2C12, THF, DMF, and DMSO, but insoluble in hexane, diethyl ether and MeOH. The specific rotation and circular dichroism (CD) spectroscopic studies revealed that poly(1) took predominantly one-handed helical structures. The presence of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was confirmed by liquid-state IR spectroscopy. The helicity of poly(1) could be tuned by temperature and anion. The helical conformation of the polymer was stable against Br but susceptible to F.  相似文献   
53.
采用量于力学AM1半经验分子理论轨道方法计算了在Si(100)非重构光滑附氢表面上乙炔化学吸附反应过程中的体系生成热,由此得到各步骤反应的活化焓和反应热数值.结果表明,乙炔分子容易在Si(100)表面上形成稳定的双位σ键吸附.  相似文献   
54.
55.
利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十二羰基三铁和十二羰基三钌分别与二苯基乙炔和三苯基膦的配位取代反应。谱图数据揭示出原始物质消失和新物质形成过程,并对结果产物作了压片红外光谱测定,进一步证实了新物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56.
57.
大量乙烯中少量乙炔的去除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过程之一,理想途径是将其选择加氢生成乙烯.负载型Pd催化剂因具有很高的乙炔转化率而被广泛用于该过程,但乙烯选择性很低,同时会使原料气中的乙烯被加氢,造成原料气的浪费.采用其它元素对Pd纳米粒子表面修饰,覆盖部分活性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乙烯选择性,但是会大大降低Pd的利用率.因此,制备兼具高活性和高选择性且经济实用的催化剂,仍是这一过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的前期工作中,将Pd与IB族金属(Au,Ag,Cu)分别结合制备得到了一系列含Pd的合金单原子催化剂(SAC),发现它们在大量乙烯存在条件下的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其中,Pd的用量仅为ppm级别,大大提高了Pd的利用率.作为IB族最为廉价的金属,Pd与Cu形成的合金SAC在提高Pd原子利用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催化剂的经济成本.然而,当形成合金SAC时,Cu/Pd原子比例的极限值仍然不确定.本文通过固定Pd的担载量,采用简单的等体积共浸渍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u/Pd原子比例的氧化硅负载的双金属催化剂.首先,我们采用程序升温还原(TPR)和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的还原能力和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进行了考察.进一步,采用X射线吸收光谱(XAS,包括EXAFS和XANES)对双金属催化剂中Pd的配位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它们在大量乙烯存在条件下的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对形成合金SAC时Cu/Pd原子比例进行了讨论.TPR结果显示,Cu与Pd结合时会促进双金属纳米粒子的还原.XRD结果表明,随着Cu含量的降低,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明显减小.XANES结果证实,当Pd与Cu结合时,Pd会带有部分负电荷,这也与Pd的电负性大于Cu相一致.通过对EXAFS拟合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当Cu/Pd的原子比例≥40/1时,Pd原子可以被Cu原子完全分隔开,形成含Pd的合金SAC,使其在大量乙烯存在条件下的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通过对还原温度的考察,我们发现还原温度由250 oC升高到400 oC时,对同一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不大;EXAFS拟合结果显示,对比分别经过250和400 oC还原后的催化剂,Pd的配位环境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是导致催化性能相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研究了盐酸克伦特罗(CLB)在乙炔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能显著提高CLB的氧化峰电流并降低其氧化过电位。优化了实验参数,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CLB的新电分析方法,其线性范围为1.0×10-7~7.5×10-5mol/L,开路富集1 min后的检出限为2.5×10-8mol/L。平行10次测定1.0×10-5mol/L盐酸克伦特的RSD为3.1%。方法用于猪尿中盐酸克伦特罗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59.
蒋勇  邱榕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8):2121-2129
针对乙炔/空气预混火焰中CO添加对炭黑生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通过对含有不同CO添加量的火焰的模拟结果比较,研究CO添加的温度和化学作用对于炭黑形成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CO添加使炭黑的生成单调下降.炭黑体积分数和成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到达一个阈值后,再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从炭黑生成的H-萃取角度来看,由于反应OH+CO=CO2+H的向右速率增加,H原子增加以及OH自由基减少,CO添加会激发炭黑生成.从炭黑生成的C-添加机理来看,CO添加减小了C2H2的消耗速率,CO添加也有助于炭黑生成,但CO添加降低了燃料中C2H2的体积分数,使得炭黑表面增长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0.
Heng  Wei  LIN  Xian  Hong  WANG 《中国化学快报》2003,14(1):35-38
Ferrocene-terminated trans-Ru(dppm)2 (dppm=Ph2PCH2pph2)-containing molecular wires with alligator clips were prepared.They are suitable for self-assembly on gold electrod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etal incorporation on the electron transportation property of the molecular wi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