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化学   96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69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1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应用先进的激光表面加工技术,在Al_2O_3/Mo层状自润滑结构陶瓷表面制备了微坑型织构.将织构图案作为固体润滑剂的贮存槽,通过在其中引入固体润滑剂形成三维复合润滑层.考察了复配润滑剂对织构化氧化铝/钼复合陶瓷在室温至800℃连续加热过程中的协同润滑作用,并通过磨损表面分析探讨了其在宽温域下的润滑机理.结果表明:通过集成固体润滑剂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和微织构特殊的结构特征,可使氧化铝/钼复合陶瓷在室温、中温区域的摩擦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材料在较宽温度范围内的连续润滑.复合Graphite/BaSO_4/CaF_2-BaF_2的表面在室温至800℃温度范围内的摩擦系数均保持在0.45以下.  相似文献   
52.
本文采用顶部籽晶熔融织构法(TSMTG)研究了Gd2Ba4CuNbOy(GdNb2411)的掺杂量及其初始粉体粒度对单畴GdBCO超导块材磁悬浮力的影响.制备单畴GdBCO超导块材的初始成份为GdBa2Cu3O7-δ:Gd2BaCuO5:GdNb2411=1:(0.4-x):x,x=0、0.02、0.06、0.1、0.14;GdNb2411粒子的初始粒度(d)范围分别在0≤d≤40m、40d≤61m、61d≤120m、120d≤180m.结果表明:(1)GdBCO超导块材的生长形貌与其掺杂量x密切相关,当x≤0.06时,样品具有单畴形貌,且表面光滑平整;当x0.06mol时,样品仍具有单畴形貌,但其表面出现皱褶现象;(2)随着x的增加,样品的磁悬浮力先增大后减小,当x=0.06mol时达到最大25N.(3)掺入样品的GdNb2411粉体粒度越小,最终在样品中生成的GdNb2411粒子的粒径也越小.(4)当固定x=0.06时发现,随着掺杂GdNb2411粉体粒度的减小,单畴GdBCO超导块材的磁悬浮力逐渐增大,当粒度d≤40mm时,样品中的GdNb2411粒度约在100nm~250nm之间,相应样品的磁悬浮力最大,约25N.这些结果对进一步提高GdBCO超导块材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激光表面织构对不同材料干摩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斌  常秋英  齐烨 《摩擦学学报》2014,34(4):408-413
采用环-块线接触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经激光处理后不同织构面密度的45钢和12Cr凹坑形织构试件的干摩擦磨损特性.借助高精度天平分析了试件磨损量,采用三维形貌仪和扫描电镜对试件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表面织构化使得45钢试件表面形成可以改善摩擦性能的高硬度质点;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无织构试件相比,45钢织构环试件磨损量明显降低,而12Cr织构环试件磨损量却有所升高;织构试件的磨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织构面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激光织构化对摩擦系数的稳定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4.
45~#钢表面激光织构化及其干摩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声光调的固体Nd:YAG激光器在45#钢表面进行了织构化处理;采用栓盘摩擦试验机考察了织构化对其摩擦性能的影响;用三维轮廓仪及扫描电镜对摩擦试验前后试样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激光织构化的45#钢表面形成了较为规整的微坑型结构.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未织构面对比,织构面的摩擦系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小且表现得更为稳定,并且磨损率也得到一定的降低,这是由于所制备的表面微坑起到了捕获磨屑的作用.对不同织构密度及织构尺寸样品摩擦性能的考察结果表明较大的织构密度及较大孔径更有利于减摩抗磨.  相似文献   
55.
由联苯酚双肉桂酸酯制备光控取向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光敏小分子;由联苯酚双肉桂酸酯制备光控取向膜;红外二色性;液晶;织构  相似文献   
56.
巩雁军  李志宏  吴东  孙予罕  邓风  罗晴  岳勇 《化学学报》2001,59(10):1592-1598
采用有机硅氧烷(RTES)与硅氧烷(TEOS)共水解缩聚合成了有机官能化的MSU-1中孔材料(R=甲基,苯基,乙烯基,脲丙基)。当前驱体中RTES与TO64EOS的摩尔比为0.1:0.9时合成R10-MSU-1分子筛,通过现化分析技术证明BA所选有机官能团均能进入分子筛骨架,而且在相同摩尔数的各数有机硅氧烷存在下,由于其反应速率、空间位阻的不同使其对骨架的缩聚程度、孔道和表面性质有不同的影响。利用SAXS实验技术对所合成R10-MSU-1材料结构表面以及由于有机官能团的存在对无机骨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SAXS较强的散射强度分布对Porod定理形成负偏离,表明孔和基体之间有明显的界而层存在,并求得界面层的平均厚度。实验证明有机基团的均匀分布于孔道表面而形成有机界面层。SAXS测试还显示上述分子筛呈质量分形特征,其形成过程可能为非平衡非线性的聚集机制。  相似文献   
57.
[100]定向织构生长金刚石薄膜的红外光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微波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100)镜面抛光的硅片衬底上实现了金刚石薄片[100]定向织构生长.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散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分析测试了不同工艺得到的金刚石薄片的表面形貌、组成结构和红外性能.结果表明:负偏压辅助定向成核和氢的等离子刻蚀不仅促进了金刚石薄膜的定向织构生长,而且还能刻蚀成核期的非金刚石成分.从而提高了金刚石薄片的红外光透过特性.  相似文献   
58.
在立方织构的Ni基带上沉积掺Ag的YBCO超导薄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立方织构的Ni基片上成功地外延了YBCO超导薄膜 ,其临界电流密度高达 1 .1 5MA cm2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Ni CeO2 YSZ YBCO多层结构都是c轴取向 ,CeO2 和YSZ缓冲层能有效地改进薄膜织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Ni CeO2 YSZ YBCO结构所有生长层面存在类似层状的形貌 ,而薄的一层Ag膜能有效地填充各个生长阶段由于高温下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形成的微裂缝 ,其结果是改进了薄膜微观结构 ,提高了临界电流密度 .  相似文献   
59.
以季戊四醇为中心,4-(正烷基酰氧基)-4′-苯甲酰氧基苯甲酸为液晶臂,经酯化反应合成一种芳香酯类星型四臂液晶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测试技术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偏光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其液晶相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端基柔性链的加长,tm、ti、tic及tc呈降低趋势,它们在液晶态时均呈现破碎焦锥及焦锥织构,属互变近晶相液晶,液晶区间较宽。其中升温时D1~D4的tm和ti值分别为92.3、80.6、68.3、51.1和159.2、145.1、127.5、109.8℃,液晶范围△t1在66.9~58.7℃之间,降温时的tic和tc值分别为138.6、127.4、111.6、99.1和57.1、52.6、42.0、31.8℃,液晶范围△t2在81.5~67.3℃之间。  相似文献   
60.
TiAl过渡层对电弧离子镀沉积TiAlN膜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电弧离子镀,在不锈钢和SiCP增强2024铝基复合材料基底上沉积TiAlN薄膜.结果表明:TiAlN膜层直接沉积在不锈钢基底上,膜层呈[111]择优取向;然而,TiAlN膜层沉积在不锈钢基底的TiAl过渡层上,膜层呈[220]方向择优取向;并且随着过渡层从零开始增厚,TiAlN膜层的织构系数T(111)逐渐减小,而T(200)逐渐增大,但膜层一直以[220]方向择优取向,内应力的存在可能是膜层产生[220]方向择优取向的原因.在复合材料基底TiAl过渡层上沉积,随着负脉冲偏压的增加,TiAlN膜层的择优取向由[111]向[200]转变.在不锈钢基底上,没有TiAl过渡层时,膜层表面相对光滑,大颗粒较少;有了TiAl过渡层,表面大颗粒较多;TiAl过渡层不同沉积时间对膜层表面影响不大,颗粒尺寸相差无几.没有TiAl过渡层时,膜层结合强度很差,有了TiAl过渡层,结合强度明显增加,但结合强度的大小随过渡层沉积时间(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