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24篇
化学   37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1059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将油性剂油酸(OA)填充进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空腔内制备复合物,再以复合物为添加剂制备一种纳米流体,考察了复合物的质量分数、MWCNTs的酸处理时间以及摩擦测试条件等对纳米流体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复合物的润滑机理. 结果表明:油酸被成功填充到经酸处理的MWCNTs管内,填充率约20%;摩擦过程中,复合物制备的纳米流体的摩擦系数有不断减小趋势,其减摩效果甚至优于同等含量的油酸乳化液;当复合物的质量分数为0.1%左右时,纳米流体可获得最佳的减摩、抗磨效果;随着酸化处理时间的增加,复合物制备的纳米流体的减摩、抗磨性能会有所提高. 摩擦过程中,复合物可释放出油酸并形成润滑膜,MWCNTs则能够在油酸形成的润滑膜上发挥“微轴承”的作用,从而使复合物获得更加优良的减摩、抗磨效果.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共吸附法,在硅基底表面制备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WD-10)复合自组装膜.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温度与混合分子在不同比例下的混合体系界面结合能;依据模拟结果,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试验方案制备9种不同条件下的自组装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定仪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湿润性能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利用微摩擦测试仪对自组装膜的微摩擦磨损性能进行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混合分子成功组装到羟基化硅基底表面,并且当组装温度为25 ℃,组装时间为4 h,组装溶液的pH为6时,自组装膜的质量较好;制备的复合自组装膜由于引起了边界润滑效应,有效减小了试件表面的摩擦磨损,且两种混合分子比例为1:1时自组装膜的减摩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103.
为减小陀螺电机用H型动压气体轴承启动过程中的摩擦与磨损,建立了考虑表面粗糙接触与润滑的H型动压气体轴承模型,对其启动摩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求解轴粗糙表面在转子重力作用下的弹性变形,确定启动前转子启动位置和启动力矩。然后,对表面粗糙接触与润滑方程、转子五自由度运动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得到启动过程中轴承承载力、运动轨迹、接触面积等特性,并通过接触面积减为0来判断转子的浮起时间和浮起转速。最后,研究轴承表面粗糙度和腔型结构等参数对轴承启动摩擦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粗糙表面峰顶标准差可降低浮起转速、减小磨损范围;随着腔宽比的增大,浮起转速增大、磨损范围减小;而随着腔深的增大,浮起转速和磨损范围均先减小后增大,腔深为1.0μm和2.0μm时浮起转速和磨损范围分别最小。  相似文献   
104.
为实现铜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有效调控,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制备了单元尺寸分别为5.00、3.75、2.75、1.75和0.75 mm的18Ni300空间结构增强体,然后在挤压铸造条件获得了具有不同增强体分布的18Ni300空间结构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硬度、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表面形貌. 结果表明:随着空间结构单元尺寸的减小,复合材料增强体体积分数不断增加,硬度和耐磨性提高. 结构单元尺寸为0.75 mm时,复合材料增强体体积分数为13.35%,硬度达到HBW120,为铜基体硬度的1.71倍;载荷40 N、线速度0.75 m/s、磨损时间25 min 条件下的体积磨损量为35.4 mm3,比铜基体磨损量降低58%. 由于增强体的作用,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由纯铜的黏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05.
竹纤维增强制动摩阻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竹纤维为增强相制备新型无石棉树脂基复合摩擦材料.通过热失重分析、定速摩擦试验及磨损表面形貌观察等手段探讨竹纤维的含量对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树脂基摩阻材料中加入适量竹纤维能改善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并具有一定的减震降噪的效果,但在超过其热解温度时会造成竹纤维的碳化、挥发,对基体增强失效;竹纤维质量百分数为13%时试样能获得较稳定的摩擦系数及较低的磨损率;竹纤维含量过多会造成摩阻材料制备工艺性变差,且高温下大量竹纤维碳化剥落会破坏摩擦表面膜的连续性,使摩阻性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6.
Ti(C,N)基金属陶瓷磨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Ti(C,N)基金属陶瓷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其摩擦学性能优良,耐磨性随占结相Ni的增加而降低,在干摩擦下其磨损机理同为粘着磨损及硬质相剥落,随Ni含量的减少,金属陶瓷的粘着减轻,在油润滑条件下,金属陶瓷的磨损机理是犁削及硬质相剥落。  相似文献   
107.
二氧化钛薄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利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单层及双层TiO2薄膜材料,分析结果表明所制薄膜主要由非晶TiO2纳米颗粒组成,单层及双层TiO2与钢球及Si3N4陶瓷球对摩在轻载荷(3N)下具有良好的减摩与抗磨性能,与钢球对摩时失效循环次数分别为376和1856,与陶瓷球对摩时失效循环次数分别为2280和2343,玻璃基片主要发生脆性裂纹及严重的磨粒磨损,TiO2薄膜则发生塑性变形及轻微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08.
增强纤维含量对汽车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杂纤维增强材料对汽车摩擦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三点弯曲断裂强度及硬度随纤维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并均达到使用要求;纤维含量对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影响较大,含体积分数10% 混杂纤维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和较低的磨损率;SEM 及EDAX分析表明,其磨损机理亦与增强纤维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 O′ Sialon Zr O2 Si C复合材料/1 Cr13 钢摩擦副在600 ℃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在600 ℃干摩擦条件下, O′ Sialon Zr O2 Si C 复合材料的磨损质量损失远低于1 Cr13 钢的磨损质量损失; O′ Sialon Zr O2 Si C 复合材料/1 Cr13 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波动较大,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110.
氧化硼的纳米磨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向东 《摩擦学学报》1999,19(2):97-101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将纳米力学性能测试仪研究了室温及不同湿度环境下,氧化硼表面上硼酸的形成规律,分析了表面形貌,表面力学性能及微观磨损特性,研究表明,氧化硼表面生成硼酸时,体积发生膨胀,硼酸的形成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而氧化硼的微观磨损率与硼酸的生长速度呈对应关系,硼酸的生长使氧化硼表面软化,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