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6篇
  免费   1724篇
  国内免费   1290篇
化学   3753篇
晶体学   142篇
力学   889篇
综合类   280篇
数学   950篇
物理学   6556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824篇
  2013年   519篇
  2012年   639篇
  2011年   725篇
  2010年   583篇
  2009年   721篇
  2008年   923篇
  2007年   622篇
  2006年   591篇
  2005年   612篇
  2004年   678篇
  2003年   464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364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正>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所标准物质研究室是国家冶金标准样品定点研制单位(证书号为:BKRK25-2009)和国家有色标准样品会员单位,拥有独特的金属材料标准物质均匀化制备技术优势,主要研制开发铸造金属材料光谱分析用标准物质和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广泛应用于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冶金、机械等行业。北京、上海、沈阳、武汉、济南等全国各大城市均有代理销售单位。发展目标:成为中国金属材料标准物质制备基地及国防特种合金标准物质研究试验中心。  相似文献   
992.
藤黄酸能显著抑制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的增殖,在酸性环境中易发生重排反应,其重排产物对肿瘤细胞也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通过波谱技术确定了两个藤黄酸的重排反应产物的结构并归属了其波谱数据.细胞毒活性测试显示,两个重排产物对A549,HCT116和MDA-MB-231显示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煤催化气化条件下不同煤种煤灰烧结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类典型煤种,利用压差法测定烧结温度的实验装置,结合灰渣的XRD分析结果,考察了添加K基碱金属催化剂、不同煤种灰成分对烧结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钾催化剂的添加,明显降低高铁钙含量的WJT煤的灰熔点及烧结温度,碱金属K化合物极易同煤中Fe、Ca的矿物质反应生成低温共融物进而加剧煤灰的熔融结渣。不同煤种烧结温度的差异与煤灰中硅、铝、铁、钙含量密切相关。铝、硅含量高的煤灰烧结温度较高,而铁、钙含量高的煤灰烧结温度相对较低。碱金属K催化剂的添加加剧了煤灰的烧结结渣,而钙、铁的存在会加速硅铝酸盐间的反应生成低温共融物进而加速灰熔融。各煤种烧结温度的变化与其灰成分在CaO-SiO2-Al2O3、FeO-SiO2-Al2O3三元相图上的位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4.
胡龙兴  杨帆  邹联沛  袁航  胡星 《催化学报》2015,(10):1785-1797
由于硫酸根自由基(SO4?-)的强氧化性,基于SO4?-的高级氧化技术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采用过渡金属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产生SO4?-用以分解有机物,反应体系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且不需要额外的能量供给,因此,成为人们优先选用的方法,其中,采用高效、环境友好的非均相过渡金属催化剂活化PMS处理难降解有机物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非均相CoFe/SBA-15-PMS体系对水中难降解染料罗丹明B(RhB)的降解.以SBA-15为载体, Co(NO3)2·6H2O和Fe(NO3)3·9H2O为前驱物,采用一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Fe/SBA-15,通过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能谱(EDS)、透射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Co与Fe的负载量对CoFe/SBA-15催化性能的影响和该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还考察了RhB降解动力学及催化剂CoFe/SBA-15投加量、氧化剂PMS投加量和反应物(RhB和PMS)初始浓度对其性能的影响,探讨了RhB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对于催化剂CoFe/SBA-15,合成焙烧后在SBA-15上负载的Fe、Co化合物主要是CoFe2O4复合物,它作为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负载在SBA-15的孔道内外.制备的焙烧温度对CoFe/SBA-15催化性能几乎无影响,但对Co浸出影响显著.与SBA-15相比,催化剂10Co9.5Fe/SBA-15-700(Co和Fe负载量分别为10 wt%和9.5 wt%,焙烧温度700 oC)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均减小,分别为506.1 m2/g,0.669 cm3/g和7.4 nm,但仍然保持SBA-15的有序六方介孔结构.该催化剂以棒状体的聚集态存在,聚集体直径大于0.25μm,其磁化强度为8.3 emu/g,因此,可通过外磁铁容易地从水中分离.相比之下,10Co9.5Fe/SBA-15-700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可使RhB的降解率达到96%以上, Co的浸出量小于32.4μg/L.在CoFe/SBA-15和PMS共存下, RhB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RhB降解速率随CoFe/SBA-15和PMS投加量的增加和初始反应物浓度的减小而提高.淬灭实验结果表明,在CoFe/SBA-15, PMS和RhB水溶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活性自由基为SO4?-,它是由CoFe/SBA-15活化PMS产生的,对RhB的降解起决定性的作用. RhB降解过程的UV-vis结果表明, RhB的降解途径主要是蒽环打开, SO4?-优先攻击RhB的有色芳香烃环,然后RhB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CoFe/SBA-15循环使用10次仍能保持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每次反应中RhB的降解率均大于84%, Co和Fe的浸出量均分别小于72.1和35μg/L. CoFe/SBA-15作为高效、环境友好的非均相催化剂可有效地活化PMS产生SO4?-降解水中RhB,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5.
新能源战略体系的建设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储能器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容器是将锂离子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内部交叉”的新型混合储能器件,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碳负极的预赋锂技术、电极材料与体系匹配性研究等关键技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后续产业化研究中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96.
<正>水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等,不同的污染物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去除。选择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合理性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高锰酸钾作为饮用水处理行业广泛使用的一种化学氧化剂,常用于水的除铁、除锰、除臭和除味等净水工艺中[1]。其成品中残留的少量重金属元素会随着药剂的投加进入饮用水中,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因此,国家标准GB 2513-2004[2]中规定高锰酸钾  相似文献   
997.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干扰生物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中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代谢、结合、反应、消除等生物过程的外源性化学物质,这类物质的存在会干扰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带来生殖障碍、发育异常、免疫功能减弱等问题。EDCs,尤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酚类EDC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研究已是当前科学界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环境样品基质非常复杂,使得痕量酚类EDCs的分析检测难度较大。该文对近年来环境水体中酚类EDCs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分别对样品前处理与检测分析技术进行了介绍,其中前处理技术包括样品萃取、样品净化和样品衍生化,检测分析技术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最后对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微流控芯片电泳具有样品和试剂消耗量小、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以及便于微型化等特点,特别适合于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相关的现场快速检测。该文综述了微流控芯片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非法食品添加剂以及环境样品中有害无机离子、有机污染物等目标物检测方面的典型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微流控芯片电泳走向实际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99.
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析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酚被列为环境优先控制的有机污染物,已成为评价环境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简述了挥发酚的化学性质及地质环境来源,概括了国内外挥发酚测定的相关标准方法,从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析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溶剂萃取、蒸馏、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和吹扫捕集等样品预处理技术,以及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溴化容量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酚生物传感器法等技术在地质环境样品中挥发酚分析上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挥发酚的分析技术及其环境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合成化学》2015,23(3):267
<正>《合成化学》主要刊载化学化工领域各分支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生化合成及无机合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中文研究论文、快递论文、研究简报、制药技术以及关系合成化学领域各学科的综合评述。《合成化学》自1993年创刊以来,深受广大化学化工工作者的支持,于2004年首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已连续入选至今;于2008年和2011年连续两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近年来,本刊收稿率不断创新,而退稿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满足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