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化学   212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钠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CMC-g-AM)。以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模型药物,以羽毛蛋白(FK)为共混改性剂,采用挤压法制备了CMC-g-AM/海藻酸钠(SA)/羽毛蛋白载药微球。利用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分别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载药微球的形貌以及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不同的接枝共聚物、羽毛蛋白用量、交联剂浓度和交联时间对缓释微球的载药量和缓释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CMC-g-AM的合成单体比AM:CMC为3:1,羽毛蛋白用量为30%,交联剂浓度为0.7 mol·L-1,交联时间为1 h,载药微球的载药量较高,为16.7%。复合微球平均粒径为1.6 mm。载药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2.
将柠檬酸和直链烷基胺混合后热解, 制备了烷基胺功能化的双亲性石墨烯量子点. 研究结果表明, 烷基碳链长度对石墨烯量子点的表面活性有较大影响. 采用十二烷基胺为功能试剂时, 石墨烯量子点的表面张力降低到30.8 mN/m, 与典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相当. 此双亲性石墨烯量子点被用作固体粒子表面活性剂稳定L-薄荷醇/水Pickering乳液时, 所形成的乳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液滴平均粒径为10 μm. 该乳液冷却至室温后析出结晶, 将晶体过滤、 干燥后得到负载L-薄荷醇的石墨烯量子点. 采用热风吹扫方式研究石墨烯量子点对L-薄荷醇的缓释行为. 在80 ℃下, 负载型样品完全释放薄荷醇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混合型样品和空白样品的4.6倍与9.2倍, 表明石墨烯量子点对L-薄荷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3.
建立测定溴吡斯的明缓释固体分散体中的药物含量的方法.采用固体-沉淀法制备溴吡斯的明缓释固体分散体,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溴吡斯的明缓释固体分散体中溴溴吡斯的明的含量,测定波长为267nm.结果表明,溴吡斯的明在267nm处有最大吸收,在10.20-40.8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184C-0.0112(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79%(n=9),RSD为0.29%;日间精密度和日内精密度的RSD分别为0.52%(n=5)和0.41%(n=5),测得3批制剂中药物的含量分别为25.3%、24.7%、25.1%.本方法操准确、简便、迅速,适用于溴吡斯的明缓释固体分散体中溴吡斯的明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4.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剂,合成了纳米孔硅灰石(np-WT),用np-WT载盐酸万古霉素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载药抗菌止血材料,并对其止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p-WT具有排列有序的纳米孔道结构,其孔径在2 nm左右,高比表面积的np-WT能够明显地缩短体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载药np-WT能够在磷酸缓冲溶液(PBS)中缓慢地释放药物,载药np-WT对其凝血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载药np-WT对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载药np-WT无细胞毒性。载药np-WT具有很好的止血性能,能够阻止兔背部伤口的流血和缩短其流血时间。  相似文献   
75.
以甲磺酸帕珠沙星(1)为药物,以壳聚糖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CS)/壳聚糖半互穿网络水凝胶(C)为载体,采用浸泡法合成了不同MWCNT-CS含量(0%,2.5%,10.0%)的三种载药水凝胶[C0(1),C2.5(1)和C1000(1)].研究了C(1)中MWCNT-CS含量以及pH对1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相似文献   
76.
通过纳米铸型法,以硅基介孔分子筛SBA-15为模板,糠醇为碳源,草酸作为聚合催化剂合成了具有双孔道管状有序介孔炭CMK-5.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氮气物理吸附法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CMK-5具有有序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别高达1856 m2·g-1和2.10 cm3·g-1,在3.1和5.5nm具有集中的双孔分布.由于独特的双孔道结构特点,CMK-5在120 min内快速吸附维生素B12至平衡,吸附量高达943 mg·g-1,远高于商用活性炭.CMK-5吸附维生素B12后可以直接用于缓释,动态缓释浓度维持在~9 mg·L-1,适用于维生素B12分子在人体内的缓释.  相似文献   
77.
将布洛芬通过静电和疏水作用的共同作用负载于聚苯乙烯型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R和D301T上,最佳负载条件为:布洛芬悬浮于5~10%的乙醇水溶液中,加入树脂后在60℃下搅拌12h,负载量可达到0.49g/g树脂。研究了负载的布洛芬在模拟胃肠道的条件下(pH2下2h、pH 7.4下4h和pH 6.7下18h)的释放动力学,在前12h的释放接近于线性释放,释放率为58~60%。后12h的释放量较小,释放率为13~17%。如果每12h服药1次,第2次服药后的24h的累加释放率接近于线性释放。与聚苯乙烯骨架的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相比,聚甲基丙烯酸酯骨架的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共聚物)负载的布洛芬在相同释放条件下突释明显,表明布洛芬与苯乙烯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之间的π-π作用在布洛芬的缓释中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以肠溶性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作为包覆材料,制备了HPMCP包覆的SBA-15介孔分子筛药物控释载体(HPMCP/SBA-15),并考察了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5-Fu)负载于控释载体后,在不同pH释放环境中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模拟胃液中(pH=1.2),HPMCP能明显地延缓5-Fu的释放速度;药物释放4h后,其释放率仅为15%.而在模拟肠液中(pH=7.5)HPMCP迅速溶解,对5-Fu释放速度的影响甚微;药物释放4h后,释放率可达到80%.与此同时,包覆膜的干燥温度影响5-Fu的释放行为,干燥温度越高,药物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速度越慢.  相似文献   
79.
采用超声法一步合成了SiO2包覆金属-有机骨架[Zn6(OH)3(BTC)3(H2O)3] ·7H2O(Zn-MOF, BTC=1,3,5-均苯三羧酸根)纳米晶, 在N2保护下, 热解Zn-MOF@SiO2获得了ZnO/C/SNTs复合物, 进而与布洛芬(HIBU)反应合成药物组装体Zn(IBU)2/C/SNTs.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 Zn-MOF@SiO2呈棒状, 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 形貌单一, 分散性良好. 煅烧后SNTs结构稳定, 形貌基本不变. 载药实验表明, 药物组装体的载药量为752 mg/g, 并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能.  相似文献   
80.
齐凤林  李淑萍  张晓晴 《化学学报》2012,70(20):2162-2168
在乙醇-水混合体系中, 以氨水为沉淀剂共沉淀合成了甲氨蝶呤/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TX/LDH)纳米复合物, 首次采用控制沉淀剂滴加速率的方式来调控其粒径. 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 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 研究表明: MTX分子以单层倾斜方式插入LDH层间, 随着滴加速率不同, MTX在层间的倾斜角度发生了变化; 沉淀剂滴加速率对产物的结晶度、粒径和层间排列方式都有影响, 当沉淀剂滴加速率为0.100 mL/s时, 得到的MTX/LDH纳米复合物的结晶度最高, 粒径最大. 在磷酸缓冲液中考察了不同粒径MTX/LDH纳米复合物的缓释性能, 结果表明: 小粒径的MTX/LDH纳米复合物的载药量要高于大粒径的; 当MTX阴离子在层间的倾斜角度相似时, 粒径小的粒子释放速率较慢, 缓释效果优于粒径大的.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探索出一条保证复合物阴离子在层间的倾斜角度相似的情况下, 制备不同粒径纳米复合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