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9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1264篇
化学   3790篇
晶体学   23篇
力学   85篇
综合类   60篇
数学   33篇
物理学   17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Fe0.25Al1.75O4尖晶石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苯酚催化湿式氧化反应.结果表明,这种催化剂对苯酚降解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连续反应5次后,苯酚转化率为100%,COD去除率为88.7%.反应过程中,铁离子的溶出量先增加后减小,最终的出水金属离子浓度很低.第5次反应后的出水铁离子浓度为2.15 mg/L,锌离子浓度为1.53 mg/L.  相似文献   
992.
采用低过饱和共沉淀法合成了铜锰铝不同摩尔投料比的碳酸根型水滑石,通过XRD、IR、TG-DTA等手段对样品进行测试和表征。X-衍射结果显示,其M2 /M3 摩尔投料比为2-4得到的水滑石为较满意构型。红外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碳酸根离子柱撑CuMnA l水滑石的成功合成,热重-差热分析结果显示随M2 /M3 比的增加,水滑石热稳定性减弱。经焙烧后,发现其复合氧化物催化活性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Mn含量的增加对乙醛的选择性增大,可达到91.6%。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水溶性钯-膦配合物PdCl2(TPPTS)2催化1-己烯加氢反应,考察了两相催化体系中添加表面活性剂CTAB,膦配体TPPTS,以及溶液pH值等对反应的影响,证明了1-己烯加氢反应中有一诱导期.反应中涉及两种催化活性物种.一种是由PdCl2(TPPTS)2还原生成的低氧化态催化物种,它在一定的CTAB浓度下,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另一种是被TPPTS或H2还原形成的钯黑.根据PdCl2和TPPTS反应过程的31PNMR研究,对PdCl2(TPPTS)2分子中Pd被还原和TPPTS被氧化提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994.
β沸石在烃类裂化催化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固体硅胶为硅源 ,用水热法合成了 β沸石 ,并对其主要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 .将USY沸石和 β沸石按不同比例复配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用标准轻油微反 (MAT)方法对各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评价 ,考察了 β沸石加入量对反应产物的分布、汽油产品的辛烷值及催化剂上的积炭等的影响 .将磷或稀土改性的 β沸石加入到裂化催化剂中 ,考察了不同改性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裂化催化剂中分子筛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 β沸石加入量的增加 ,MAT活性指数逐渐提高 ,气体产物中i C=4 收率和汽油产品的辛烷值均提高 ,而催化剂上积炭明显下降 .当 β沸石的加入量超过一定比例后 ,气体产物中i C=4 收率明显提高 ,但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在 β沸石加入量相同的条件下 ,磷改性 β沸石可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降低积炭 ,但对汽油产品组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5.
我们前文报道了在金属卟啉-次氯酸钠模拟体系中氧化苯甲醛时,金属卟啉结构与其催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四(2.6-二氯)苯基卟啉合锰是稳定性能最好及活性较高的催化剂。本文进一步报道各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芳醛合成相  相似文献   
996.
邻氨基酚萃取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钒及其催化反应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登明  阮大文 《分析化学》1998,26(9):1089-1092
研究了在pH3.5的弱酸性介质中,痕量钒(V)能催化溴酸钾氧化邻氨基酚的指示反应,用萃取平衡控制反应时间和水相中邻氨基酚的浓度及反应程度,通过测量424nm下有机相的吸光度,建立了萃取催化光度法测定钒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0~0.30mg/L检出限为1.0×10^-6g/L用于人发,煤和岩石中痕量钒的测定,结果满意,此外,还探讨了反应机理,建立了动力方程。  相似文献   
997.
Under conditions of secondary synthesis and to varying extents, boron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etrahedral framework sites of a ZSM-5 zeolite which has been synthesized template-free or in the presence of organic template compounds and subjected to calcination or hydrothermal treatment. Isomorphic incorporation of boron is verified by means of 11B MAS NMR measurements and it is reflected in a contraction of the unit cell volume of the zeolite latti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he boron-containing ZSM-5 in acid catalysed n-hexane cracking revealed that samples based on template synthesis product are more active and show less tendency to deactivation.  相似文献   
998.
电解煤浆制氢阳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钛片进行预处理, 用处理后的钛片作为电极基体, 然后用循环伏安法在钛基体上沉积制备了Pt/Ti, Pt-Ru/Ti, Pt-Ir/Ti, Pt-Ru-Ir/Ti催化电极, 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子能谱(EDS)以及等离子发射光谱(ICP)等方法对所制备电极进行了表征, 包括电极表面形貌、组分的沉积状态、催化层成分组成以及电极寿命等; 在煤浆电解过程中, 采用两电极体系, 对所制备电极的电催化活性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电极催化活性都高于同面积的铂片电极, 含有Ru, Ir的二元催化电极的活性好于镀铂催化电极. 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Ru元素比例增大, 电极活性增强, 而Ir元素含量过大, 电极活性反而稍微降低, 所以Pt-Ir(1∶0.5)/Ti, Pt-Ru(1∶5)/Ti两电极的催化活性相对较好. 本文所制备的三元催化电极的催化活性低于二元催化电极. Pt-Ru/Ti电极催化活性最好, 相同条件下具有最大的电解电流, H2的电解效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99.
Tetrapeptides based on amino acids involved in the catalytic site of RNase T1 were synthesized. These peptides interact with a 96-mer fragment of HIV-1 RNA, which results in phosphodiester bonds splitting. The efficacy of RNA cleavage depends on the mutual arrangement of oppositely charged amino acids (Glu and Arg or Lys) in a peptide. The introduction of an additional cationic fragment (based on bis-quaternary salts of 1,4-diazabicyclooctane) into an RNase mimetic leads to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efficiency of RNA depolymerization. For Part 5, see Ref. 1. Published in Russian in Izvestiya Akademii Nauk. Seriya Khimicheskaya, No. 11, pp. 2596–2604, November, 2005.  相似文献   
1000.
直接不对称催化Mannich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雅文  王建非  沈宗旋 《有机化学》2003,23(11):1324-1329
总结了近年来直接不对称Mannich反应的研究进展。对每一类催化剂的催化机 理加以阐述,讨论了其优缺点,讨论了其优缺点,并对其发展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