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8篇
  免费   694篇
  国内免费   1811篇
化学   9746篇
晶体学   170篇
力学   72篇
综合类   98篇
数学   104篇
物理学   77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319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90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393篇
  2013年   871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567篇
  2006年   555篇
  2005年   552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359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硼酸酯偶联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种氮一硼内配位结构的硼酸酯偶联剂,解决了硼酸酯水解稳定性差的问题,同时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丁氧基等活性基团。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硼酸酯进行了结构表征,讨论了原料配比、合成工艺等对硼酸酯收率及反应速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配方及工艺。对硼酸酯的物理性能、溶解性、水解稳定性及对硼酸铝晶须的表面处理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硼酸酯偶联剂由于具有氮-硼内配位作用,表现出优良的水解稳定性,并且硼酸酯偶联剂对硼酸铝晶须具有良好的表面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03.
以无水CoCl2和2,2’-联吡啶-1,1’-二氧化物为原料,在DMF溶剂中合成了一种多核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摩尔电导等方法测得它的组成为[Co3(bipyO2)4Cl4]Cl2,并对该配合物的气敏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对氨气有良好的敏感性和选择性.由它制作的传感器可望用于涉氨化工生产中氨浓度的自动测量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4.
雷尼镍催化剂的吸附量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益  沈俭一 《催化学报》1998,19(2):163-165
雷尼镍催化剂的吸附量热研究王益沈俭一(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210093)HansWarlimont(InstituteforSolidStateandMaterialsResearch,DresdenD01069,Germany)关键词雷尼镍...  相似文献   
105.
2,6-二氨基吡啶与苦基氯的反应历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6-二氨基吡啶与苦基氯的反应历程进行了研究。通过二氨基吡啶与几种多硝基卤代苯的反应、溶剂效应、NaF的促进作用和紫外光谱吸收,证实该反应属于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类型,按加成-消除历程进行,反应过渡态涉及一个Mcisenheimer络合物。  相似文献   
106.
Organic chelating reagent influences upon the redox adsorp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ibertowards Au3-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of organic chelating reagent on activated carbon fiber strongly affects adsorption capacity ofactivated carbon fiber towards Au3+. The reduction-adsorption amount of Au3+ increased three timesby the presence of 8-quinolinol. Furthermore, The reduction-adsorption amount of Au3+ depended onthe pH value of adsorption and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07.
Struvite (NH4MgPO4·6H2O) is a mineral often found in urinary tracts and kidneys. Thermal decomposition using slow low heating shows that the 'kidney' stone can be decomposed at temperatures below 40°C. At this temperature both ammonia and water are evolved. If more rapid heating is employed the decomposition occurs at around 80°C.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work rests with the use of low slow heat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kidney ston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08.
测接触角法确定偶联剂的最佳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偶联剂是一类能在无机填料和聚合物基材之间形成“分子桥”、改善两者之间相容性或提高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能力的化合物。将经偶联剂改性的无机填料填充到聚合物中可以制得成本低、性能好的复合材料。由于偶联剂用量多少将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立一种准确、简便地确定偶联剂最佳用量的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9.
镧与镍共沉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含稀土的合金新材料具有多种特殊功能,因此,其制备技术已为人们所关注.制备含稀土合金的方法有高温烧结法、真空蒸发法、离子溅射法及电化学法等.其中电化学法设备简单,容易获得不同组份的表层材料,但是,由于稀土元素的电位很负,从电解质水溶液中沉积稀土及其合金是相当困难的,以往曾有采用熔融盐电解质或非水电解质制备稀土合金的一些报导[1,2],而从电解质水溶液中电沉积稀土合金的报导甚少.本研究采用适宜的络合剂,实现了从电解质水溶液中电沉积Ni-La合金,镀层中钠含量最高达22.58%(质量分数,下同).通过XPS及…  相似文献   
110.
The addition of the macrocyclic polyether 18-Crown-6 (18C6) increases the selectivity of oxidation of ethylbenzene to -phenylethylhydroperoxide (PEH) in the presence of Ni(acac)2. The initial oxidation rate, selectivity and degree of conversion of ethylbenzene to PEH are greater than those catalyzed by Ni(acac)2 only.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crocyclic ligand as an activator of Ni(acac)2 exceeds that of monodentate donor ligands. The high selectivity of the process is due to both the primary Ni(acac)2 · 18C6 complexes and the products of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rse of oxidation. The mechanism of ethylbenzene oxidation catalyzed by Ni(acac)2 · 18C6 complexes is discussed.Translated fromIzvestiya Akademii Nauk. Seriya Khimicheskaya, No. 8, pp. 1406–1411, August, 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