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41篇
  免费   8424篇
  国内免费   6743篇
化学   34561篇
晶体学   727篇
力学   5133篇
综合类   695篇
数学   11759篇
物理学   32333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655篇
  2022年   1236篇
  2021年   1744篇
  2020年   2046篇
  2019年   1840篇
  2018年   1712篇
  2017年   1904篇
  2016年   2294篇
  2015年   2008篇
  2014年   2901篇
  2013年   5132篇
  2012年   3360篇
  2011年   3653篇
  2010年   3035篇
  2009年   4293篇
  2008年   4528篇
  2007年   5015篇
  2006年   4428篇
  2005年   3494篇
  2004年   3020篇
  2003年   3192篇
  2002年   3391篇
  2001年   2659篇
  2000年   2527篇
  1999年   2138篇
  1998年   2034篇
  1997年   1352篇
  1996年   1218篇
  1995年   1066篇
  1994年   1086篇
  1993年   813篇
  1992年   826篇
  1991年   601篇
  1990年   533篇
  1989年   406篇
  1988年   371篇
  1987年   353篇
  1986年   322篇
  1985年   284篇
  1984年   280篇
  1983年   152篇
  1982年   215篇
  1981年   214篇
  1980年   144篇
  1979年   163篇
  1978年   114篇
  1977年   105篇
  1976年   50篇
  1973年   4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新颖外燃式湿空气燃气轮机循环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的高效燃煤燃气轮机循环一外燃式湿空气透平循环动力系统。由于外燃的特点,作功工质为洁净湿空气,从而可以实现水的回收,是对常规HAT循环的突破;另外洁净湿空气排放不受通常烟气露点限制,从而可回收利用湿空气降温时的低温凝结潜热,提高了加湿能力,从而提高系统性能。揭示了新型循环的基本规律;推导出具有湿化特点的约束方程和系统性能简明表达式,指明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在透平初温为850℃的工况下,系统热效率高达48.11%。基于能量品位梯级利用原理和系统集成方法论,通过探索充分而合理利用中低温余热的有效途径,开拓洁净煤燃气轮机总能系统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2.
Au-Au2S复合纳米球壳微粒的空腔谐振及参量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岩  席聪  陈光德  刁佳杰  景轩 《光学学报》2002,22(11):392-1395
Au-Au2S复合纳米球壳微粒(金纳米球壳),是一种新型复合结构的纳米微粒,其结构为纳米级的Au2S介质球外包裹了一层几个纳米厚的黄金球壳。这种复合纳米球壳微粒可以被抽象为球型谐振腔。报道了它的空腔谐振吸收的实验结果,并且运用经典理论结合介观结构特征,讨论了有关Au-Au2S复合纳米球壳微粒空腔谐振吸收的一些重要参量,其中包括谐振吸收波长、品质因数、谐振能量等。另外,还讨论了金球壳的厚度对这些重要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Metastability in the ferromagneticp-state Potts model defined on the Cayley tree is discuss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ign of the boundary fieldH s determines the order of the transition 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of the low-temperature phase. Lowering the temperature withH s >0, a system withp<2 (p>2) will display a second (first)-order transition to a metastable (stable) phase. ForH s >0 a second (first)-order transition to a metastable (stable) phase occurs ifp>2 (p<2). In this case the system also has a residual entropy which is negative forp<2.  相似文献   
104.
建立了一个四组分一维混合模型,对电子束注入大气产生大尺度等离子体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能量为140keV、流强为50mA/cm2的注入电子束,可以产生线度为0.5m,密度为1012cm-3量级的大气环境下等离子体.电子束所伴随的空间电荷效应由于等离子体的产生会很快消失,不影响后续的等离子体产生过程.电子束注入流强主要影响产生等离子体的密度,而电子束能量则同时影响其空间线度和密度. 关键词: 电子束 碰撞 电离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的真空紫外同步辐射,使NO分子和Ar原子混合物的超声分子束发生光电离,测量了Ar,NO和异类团簇Ar·NO的光电离效率谱. 在谱中,在与Ar原子的共振线对应的能量区域(11.5—12.0 eV)观察到一个强的类共振结构. 这个结果表明,在异类团簇Ar·NO的内部,稀有气体Ar原子的激发能转移到与它接触的分子NO上,使分子NO发生电离. 关键词: Ar·NO团簇 同步辐射 光电离 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06.
采用粒子模拟的方法并考虑电子束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首次直接得到了速调管输出信号的离子噪声图像,阐述了束电子、二次电子、离子、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指出离子噪声所表现出来的相位波动是由电子束速度的波动引起的,电子束速度的变化来源于管内离子数量的变化,离子的数量的变化又与电子束状态变化相互影响,这是离子噪声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次电子对离子噪声产生过程的影响甚微,但是其行为却反映了离子噪声的形成机理. 离子噪声引发的输出信号幅度波动取决于电子束速度和半径的改变,与离子行为密切相关. 关键词: 离子噪声 速调管 粒子模拟 电子束  相似文献   
107.
张鹏  周印华  刘秀芬  田文晶  李敏  张国 《物理学报》2006,55(10):5494-5498
研究了不同比例的PVK与齐聚PPV衍生物DBVP掺杂体系的能量转移和发光特性.通过对PVK,DBVP及PVK:DBVP掺杂体系的UV-vis,PL和PLE光谱的研究,分析了PVK与DBVP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利用PVK在体系中类似于溶剂的分散作用,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VK:DBVP/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中,PVK的发射被有效地抑制,PVK与DBVP之间发生了非常有效的能量转移,通过调节PVK与DBVP的比例,可以获得蓝色和绿色发光,同时可以改善器件的发光性能,当PVK与DBVP的重量比为1∶2时,器件的绿色发光效率达到1·06cd/A,此时发光亮度为52cd/m2.  相似文献   
108.
用能量法求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角频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钢  阮中中 《物理与工程》2006,16(4):17-19,28
利用简谐振动能量方程,通过分析振幅矢量的关系,用能量法求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角频率或简正振动频率。  相似文献   
109.
Eldad Herceg 《Surface science》2006,600(19):4563-4571
The formation of a well-ordered p(2 × 2) overlayer of atomic nitrogen on the Pt(1 1 1) surface and its reaction with hydrogen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reflection absorp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RAIRS),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TPD),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LEE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E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p(2 × 2)-N overlayer is formed by exposure of ammonia to a surface at 85 K that is covered with 0.44 monolayer (ML) of molecular oxygen and then heating to 400 K. The reaction between ammonia and oxygen produces water, which desorbs below 400 K. The only desorption product observed above 400 K is molecular nitrogen, which has a peak desorption temperature of 453 K. The absence of oxygen after the 400 K anneal is confirmed with AES. Although atomic nitrogen can also be produced on the surface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ammonia with an atomic, rather than molecular, oxygen overlayer at a saturation coverage of 0.25 ML, the yield of surface nitrogen is significantly less, as indicated by the N2 TPD peak area. Atomic nitrogen readily reacts with hydrogen to produce the NH specie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RAIRS by an intense and narrow (FWHM ∼ 4 cm−1) peak at 3322 cm−1. The areas of the H2 TPD peak associated with NH dissociation and the XPS N 1s peak associated with the NH species indicate that not all of the surface N atoms can be converted to NH by the methods used here.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