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化学   256篇
晶体学   26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4篇
物理学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以SO42-/ZrO2为催化剂对橡胶籽油裂解油进行甲酯化。研究了锆源、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氨气吸附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吡啶红外(Py-IR)对固体酸SO42-/ZrO2的酸性和酸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ZrOCl2为锆源,550℃焙烧4 h所得固体酸SO42-/ZrO2的催化活性最好,性能较稳定。对酯化产物的组成及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酯化产物的各项性能均优于传统工艺制备的生物燃油,且与0#柴油相近。  相似文献   
332.
采用胶溶法制备了一系列碱土金属改性的ZrO2-Al2O3, 并以其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Rh密偶催化剂. 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对载体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碱土金属的添加增大了ZrO2-Al2O3的比表面积, Sr-Zr-Al样品经1000 °C焙烧5 h后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 为164 m2·g-1. 对催化剂进行了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活性表征, 考察了催化剂对C3H8的转化活性. 测试结果表明, 添加碱土金属能有效提高催化剂上丙烷的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33.
ZrO2薄膜残余应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采用ZYGO MarkⅢ-GPI数字波面干涉仪对电子束蒸发方法制备的ZrO2薄膜中的残余应力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沉积温度、沉积速率等工艺参量对ZrO2薄膜残余应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温度及沉积速率的升高,ZrO2薄膜中残余应力状态由张应力变为压应力,且压应力值随着沉积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量分析了不同沉积条件下ZrO2薄膜的微结构组织,探讨了ZrO2薄膜微结构与其应力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34.
纳米晶ZrO2:Dy3+的光致发光和能量传递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巍  吕树臣 《发光学报》2008,29(1):176-181
研究了Dy3+离子掺杂的ZrO2纳米粉体的光致发光性质。观测到Dy3+离子的室温强特征发射和浓度猝灭现象以及基质ZrO2与Dy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发现了煅烧温度对样品的晶相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煅烧温度的变化,晶相也随之改变。晶相的改变使样品的荧光发射产生较大的差异,并观测到两个发射中心。通过对荧光强度与激活离子Dy3+离子浓度的关系研究发现,Dy3+离子在纳米ZrO2基质中存在浓度猝灭现象,最佳掺杂浓度取决于ZrO2基质的晶相,不同晶相导致不同的猝灭浓度,当基质晶相表现为四方相时,猝灭浓度为0.5%,而基质晶相为混合相时,猝灭浓度为1%。能量传递也依赖于样品的晶相。当煅烧温度为950℃时能量传递效果最好,并且从微观结构上给出了解释基质与Dy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的模型。  相似文献   
335.
周巍  吕树臣 《光子学报》2008,37(10):2018-2023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晶ZrO2∶Dy3+发光粉体,对不同掺杂浓度、不同煅烧温度的系列样品,均观测到Dy3+离子的室温强特征发射.样品的晶相与发射性质的研究表明:所制备的样品经600℃~950 ℃热处理后,晶相经历从四方相到以单斜相为主的变化;由于晶相的变化,发现有两个发光中心,分别位于四方相和单斜相.激发Dy3+的6P7/2能级,当稀土离子处在四方相(格位一)时有利于483 nm和583 nm的发射,当稀土离子处在单斜相(格位二)时有利于490 nm和577 nm的发射.基质ZrO2和Dy3+离子之间有能量传递,950℃时能量传递效果最好.荧光强度与掺Dy3+离子浓度关系表明,Dy3+在纳米晶ZrO2中的最适合掺杂浓度与ZrO2的晶相有关,四方相时,最适合掺杂浓度为0.5%,混合相时为1%.  相似文献   
33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晶ZrO2-Al2O3∶Er3+发光粉体.所制备的粉体室温下具有Er3+离子特征荧光发射,主发射在绿光,其中位于547nm、560nm的绿光最强,并得出稀土离子与基质之间有能量传递.对不同煅烧温度下的样品研究表明:因不同温度下所制得的样品晶相不同.研究了纳米晶ZrO2-Al2O3∶Er3+及ZrO2-Al2O3∶Er3+/Yb3+的上转换发光,并分析了上转换的跃迁机制.发现ZrO2-Al2O3∶Er3+的绿光为双光子过程,而ZrO2-Al2O3∶Er3+、Yb3+的上转换光谱中,红光和绿光也为双光子过程,而极弱的蓝光为三光子过程.讨论了Er3+的浓度猝灭现象.最适宜掺杂浓度的原子分数为2%(Er3+/Zr4+).  相似文献   
337.
江义 《电化学》1998,4(4):35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八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绿色发电技术,以其能量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燃料适应性强和寿命长等显著优点,引起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根据1997年6月在德国亚琛市举行的第五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国际会议交流情况和多年来对SOFC的了解,本文对管式、平板式以及其它新型结构的SOFC电池的最新发展动态作以全面的描述.同时对近两年来YSZ薄膜型和新型固体电解质中温电池的发展热点也作了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338.
制备了基于氧化锆(ZrO_2)/聚亚甲基蓝(PMB)修饰电极的无标记DNA传感器,用于转基因植物CaMV35S启动子基因的检测。探针DNA(ssDNA)通过ZrO_2和DNA的磷酸基的相互作用修饰到电极表面,以PMB氧化峰的示差脉冲伏安响应为检测信号,传感器和完全互补的DNA片段杂交后,PMB的氧化峰电流明显降低,当和完全不匹配的DNA片段杂交时,峰电流无明显变化。对于完全互补的DNA片段,在2.0×10~(-12)~2.0×10~(-8) mol/L浓度范围内峰电流的变化值和浓度的对数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1×10~(-13) mol/L(S/N=3)。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再生性和重现性,用于样品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39.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a Skull melting set-up is presented, which describes the power absorption in the melt and the losses in the inductor coil and the cold crucible. A strong dependence of the relative size of these quantities on the applied frequency has been found. Above a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where the skin depth equals about one half of the melt radius,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overall power (typically 10% for oxide melts) is lost in the copper coil and the crucible. Below this frequency, the relative part of these losses increases considerably and can prevent a successful Skull melting experiment. Analyt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calori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 power consumption in a typical Skull run (cubic stabilized zirconia), and with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Skull proces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kull crust was estimat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