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2篇
化学   210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4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8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解离吸附与氧化的原位SER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了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行为,获得了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解离吸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表明,在酸性介质中,乙醇能在粗糙铂电极上自发地解离出强吸附物种CO,在低波数区检测到桥式和线性吸附CO的铂碳键的伸缩振动信息;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氧化反应受扩散步骤控制;从分子水平初步证实乙醇的氧化是通过双途径机理进行的.  相似文献   
222.
担载Ag对TiO2界面光生电子转移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采用原位电子顺磁共振(EPR)、紫外-可见漫反射(DRS)、低温液氮吸附技术对光化学还原法合成Ag/TiO2进行表征,比较不同反应气氛,Fe3+为电子受体及微量H2O2存在情况下TiO2和Ag/TiO2光催化活性变化,阐述了Ag担载对TiO2界面光生电子的传输与捕获效率的影响. Ag捕获的光生电子具有较强流动性,可迅速向Ag/TiO2表面吸附的O2分子或表面Ti4+传递,在Ag表面产生活性物种或在TiO2表面生成活性反应中心表相Ti3+,减少光生电子在TiO2的体内俘获生成复合中心即体相内部Ti3+的几率.适宜尺寸纳米Ag团簇的担载可有效加速光生电子的传输与捕获效率,提高活性物种数量.  相似文献   
223.
以磺胺甲噁唑为模板分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具有特定识别性能的棒状分子烙印聚合物。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实现了磺胺甲噁唑与其结构类似物的分离。磺胺甲噁唑烙印聚合物和目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特异性的氢键作用外,也存在着疏水作用。同时考察含水量、流速对分离的影响,论证了分子烙印聚合物选择性专一的作用原理。结果表明,这种棒状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有很好的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224.
The electro-oxidation of formaldehyde on a gold electrode in a gold electrode in a solution containing 0.1mol •L -1 Na2CO3+0. 1mol•L - 1NaHCO3+0. 1 mol•L - 1 HCHO was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in -situ FTIR spetroscopy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oxidation of formaldehyde at different potential range connected with different surface species of gold. At lower potentials, the main product of formaldehyde oxidation was HCOO-, and at higher potentials, the products HCOO- and CO2 were detected simultaneously. From the results, a possible reaction mechanism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225.
用准“原位”XPS技术研究了Mo/Al_2O_3、Mo/TiO_2-Al_2O_3、CO/Al_2O_3、CO/TiO_2-Al_2O_3、Co-Mo-Al_2O_3和Co-Mo/TiO_2-Al_2O_3等催化剂的硫化过程.结果表明:对以Al_2O_3为载体的催化剂,当Mo或Co载量较低(分别低于0.05 gMoO_3/gAl_2O_3或0.03gCoO/gAl_2O_3)时,没有Mo或Co硫化物的生成,而以TiO_2改性的Al_2O_3为载体的催化剂,Mo/TiO_2-Al_2O_3催化剂的硫化较Mo/Al_2O_3容易得多, 表现为在较低温度下,负载在TiO_2改性Al_2O_3载体上的MoO_3,能很快硫化并达到相当大的硫化度, 对Co/Al_2O_3催化剂而言,即使在较高温度400 ℃时,载体上高分散的CoO物种仍难以硫化;而Co_3O_4微晶的硫化却容易得多, 载体用TiO_2改性,并不影响高分散形态的CoO催化剂的硫化,却明显地影响Co_3O_4微晶的硫化.噻吩加氢脱硫(HDS)的活性测量指出,对Co-Mo/Al_2O_3和Co-Mo/TiO_2-Al_2O_3催化剂而言,HDS活性和硫化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并用TiO_2改性载体,可以增加Co-Mo催化剂的HDS活性和硫化度.  相似文献   
226.
蒋国峰  周刚  宋一 《应用声学》2016,24(2):130-132
针对某机载惯导设备在外场的测试需求,设计了以PC-104为显示、控制和数据处理核心,并扩展程控数字表、多通道矩阵板,构建了原位测试仪的硬件电路。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和硬件电路特性,利用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平台编制了人机接口界面和测试程序,控制硬件电路对某惯导设备的静态电阻和在线电压进行测试,并接收、分析、处理惯导原位工作时输出的实时串行数据,完成对惯导设备的静态测试和动态性能监测,实现对某机载惯导设备原位测试过程的自动化和测试结果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测试精度。该仪器通过改变或控制测试仪器的类别,可实现对多路信号多种性能指标的测试。应用结果表明,该测试仪具有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应用领域广、通用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27.
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制氢是解决当前日益增长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选择之一.长期以来,设计具有不同结构与吸光特性的有机及无机半导体材料,开发廉价高效的助催化剂,构筑半导体异质结体系,探索实用研究装置等均受到广泛研究.其中氮化碳材料在过去十年中吸引了较大关注,但其光催化性能受到带隙较宽(代表材料C3N4的带隙为~2.7 e V)的限制.近年来,富氮型氮化碳(C3N5)材料因带隙更窄,在光催化污染物去除、光电能源转化和气体传感等领域被广泛研究,但其光催化制氢性能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3-氨基-1,2,4-三唑为原料,通过热处理制备C3N5,并对其光催化制氢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HNS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等表征结果确认成功制备了C3N5材料.同时,采用化学还原法(Na BH4为还原剂)负载Pt助催化剂并未对C3N5的结构及形貌造成影响;XRD,TEM及XPS结果表明,Pt以单质形态分散在C3N5材料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分析表明,C3N5在400~600 nm范围的可见光区具有强吸收,对600~800 nm范围的近红外光区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对Pt-C3N5材料的光催化制氢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较好的催化活性.循环测试及光照后样品的XRD及DRS表明,C3N5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负载1.0wt%Pt助催化剂时,C3N5的制氢速率约为C3N4的2.2倍.分析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及导带位置不是造成两种氮化碳材料光催化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DRS、荧光光谱及光电流行为实验结果表明,C3N5具备更宽的可见光吸收范围,更窄的带隙及更快的光生e-/h+分离效率.采用包括原位红外在内的系列表征手段对水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发现C3N5表面可以吸附更多的水分子,有利于表面水还原反应的进行.综上,本文为富氮型氮化碳材料的开发及其较高光催化活性的内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28.
膜生物反应器(MBR)的膜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工艺进一步快速的商业化推广,全面认识NaClO原位氧化清洗对MBR生物膜污染的影响,对于开发新型膜清洗技术及MBR工程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NaClO原位氧化清洗的不足,从微生物胞外关键组分空间分布角度,综述了NaClO原位清洗对生物膜污染及生物絮凝的影响,并探讨了生物絮体重构机制及强化生物絮凝的相关措施。最后,本文从减缓膜污染的角度,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29.
锂钠合金相较于单一锂或者单一钠具有更优异的性能,以钠金属为正极、锂金属为负极,以LiPF6、NaClO4以及锂钠混合离子电解液作为电解液,组装成纽扣电池,在梯度电流密度下进行充放电,成功实现了锂钠合金的原位电化学制备。得益于锂、钠双电化学活性离子的协同效应,不同钠含量的锂钠合金为负极的锂钠混合离子电容器均呈现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低钠量的锂钠合金负极,添加NaClO4电解液时,活化的柠檬酸钾衍生碳(SCDC-活化)正极在1 A/g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时仍能保持238 mA·h/g的比容量和99%的容量保持率。高钠量的锂钠合金负极,添加锂钠混合离子电解液时,SCDC-活化呈现了319 mA·h/g的比容量,并在循环1040圈时仍能保持93 mA·h/g的高比容量和98%的容量保持率。  相似文献   
230.
传统热催化和低温光催化体系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技术缺陷.近些年,人们通过将光和热耦合,克服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开创了光热协同催化新领域.目前已在CO减排、CO甲烷化和VOCs降解等诸多应用领域得到应用.当然,随着光热催化的发展,研究者也一直在思考光热协同的内在作用机理.目前大多数的机理分析都是从材料本身出发,通过研究表面反应、光吸收或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电子转移行为来探讨光热协同效应.然而,表面反应只是多相光催化反应的其中一个步骤,此外还包括反应物的扩散和吸附及产物的脱附和扩散,其中反应物的吸附过程因其多变的吸附行为可能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光热协同可能通过作用于气体吸附过程来调节反应的选择性和活性,但到目前为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所以,从反应物气体吸附行为(尤其是吸附电子转移行为)的角度深入研究光热协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光催化CO还原和H2氧化体系中引入一定的热条件,希望通过热驱动效应影响H2/CO吸附时的电子转移行为,进而改变反应行为.为简化实验附加条件,选用常见的具有合适带隙宽度以及良好光吸收的ZnO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在(100)晶面具有氧空位(VOs)的ZnO样品,引入气敏传感系统检测不同光热条件下的H2/CO气体吸附电子转移行为,并结合多种原位手段从物质结构和气体吸附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光热条件下气体吸附行为变化的机理.与我们预测一致,在紫外光照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光热协同作用于(002)晶面,原位生长了锌空位(VZns),为H2分子提供吸附位点.H2从Vos位点吸附转移到VZns上,并导致H2(ads)从得电子转变为失电子行为(形成有利于H2氧化的定向吸附),从而发生H2氧化反应.对于同样吸附在高表面能(002)晶面上的CO分子来说,光热协同效应通过抬升材料费米能级来改变其电子转移行为,CO(ads)由失电子转变为得电子行为(形成有利于CO还原的定向吸附),并进一步被失去电子的H2(ads)还原.此外,还发现CO或H2的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发生只依赖于CO或H2单分子的定向活化(不考虑O2的吸附和活化),表明其归属于E-R反应过程.而CO的光催化还原反应需要同时满足CO和H2双分子的定向活化,可能归属于L-H反应过程.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光热协同内在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ZnO材料结构,调节反应物吸附动力学中的电子转移行为,从而引起反应物的定向活化,进而改变反应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