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49篇
  免费   3550篇
  国内免费   14146篇
化学   31151篇
晶体学   653篇
力学   1017篇
综合类   772篇
数学   3761篇
物理学   7891篇
  2024年   232篇
  2023年   910篇
  2022年   1008篇
  2021年   1077篇
  2020年   943篇
  2019年   1262篇
  2018年   802篇
  2017年   1171篇
  2016年   1321篇
  2015年   1405篇
  2014年   2061篇
  2013年   2268篇
  2012年   2362篇
  2011年   2211篇
  2010年   2124篇
  2009年   2288篇
  2008年   2701篇
  2007年   2485篇
  2006年   2720篇
  2005年   2384篇
  2004年   2605篇
  2003年   1682篇
  2002年   920篇
  2001年   834篇
  2000年   733篇
  1999年   845篇
  1998年   528篇
  1997年   367篇
  1996年   319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302篇
  1993年   354篇
  1992年   403篇
  1991年   400篇
  1990年   294篇
  1989年   267篇
  1988年   191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Single and binary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salicylic acid and 5-sulfosalicylic acid onto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ic adsorbents, i.e. NDA-101 and NDA-99 were investigated. The Freundlich model can successfully describe all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tested, which indicates a favorable and exothermic adsorption process. The adsorption of salicylic acid relies on π-π interaction, while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further influences the adsorption of 5-sulfosalicylic acid onto NDA-99. The adsorptive capacity of salicylic acid on NDA-99 decreases but increases on NDA-101 with 5-sulfosalicylic acid as the background component in a binary solute system. The amount of 5-sulfosalicylic acid adsorbed wa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salicylic acid on both adsorbents.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adsorption sites is considered to be predominant in the solid-to-liquid interaction process. The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salicylic acid onto NDA-101 is higher than onto NDA-99 by more than an order of magnitude. Thus, combination technique involving NDA-101 followed by NDA-99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to separate and recover salicylic acid and 5-sulfosalicylic acid from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992.
从瑞士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ATCC8018)中提取了N-脱氧核苷转移酶进行催化合成抗病毒药物2′,3′-双脱氧双脱氢-5-氟胞嘧啶核苷(D-D4FC)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液的pH值、缓冲液以及反应底物浓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采用紫外、荧光、粘度法研究了白杨素-6-磺酸钠、白杨素-6磺酸双核锌及白杨素-6-磺酸四核钙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常数分别是KNa=1.52×104L.mol-1、KZn=3.56×104L.mol-1和KCa=1.54×104L.mol-1。实验结果表明,白杨素-6-磺酸双核锌和白杨素-6-磺酸四核钙;白杨素-6-磺酸钠与DNA间的作用方主要为静电结合。  相似文献   
994.
Ni[S2 P(OCH2 CH2 Ph)2]2·2Py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O’-二烃基二硫代磷酸根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能阻止烃类自动氧化,广泛地用作润滑油的抗氧剂、燃油的添加剂、高分子材料的稳定剂和人造橡胶的硫化促进剂;在生物学上具有杀虫、抗菌、抗癌和抑制酶水解等特性[1-3]。[(RO)2PS2]nM用作润滑油抗氧剂时,为了有效地缩减氧化作用,一般  相似文献   
995.
聚1-氨基蒽醌在二次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聚1-氨基蒽醌并用于二次锂电池正极材料,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粒度测试、循环伏安以及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材料的官能团结构、微观形貌、颗粒大小以及电化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实验表明,与金属锂组成二次锂电池后,聚1-氨基蒽醌达到了218.3 mAh•g-1的首次放电容量,经过25次循环后仍可保持较高的充放电效率.由于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且不含对环境有污染的元素S,因此是二次锂电池非常有希望的正极材料.  相似文献   
996.
二水草酸锌脱水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一种多升温速率-等温法确定机理函数g(α)的新方法;并用迭代的等转化率法求出较为可靠的活化能Ea;在Ea和g(α)的基础上计算出指前因子A.用该法对二水草酸锌(ZnC2O4•2H2O)脱水反应的热分解动力学三因子进行了求算,得出Ea为87.22 kJ•mol-1, A为4.2120×108~7.2328×108 s-1;以及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型机理函数Am(Avrami-Erofeer),其积分形式g(α)=[-ln(1-α)] 1/m和微分形式f(α)=m(1-α)•[-ln(1-α)](1-1/m),调节因子m=1.85~2.00.  相似文献   
997.
报道了α 羰基硫代甲酰胺与溴在三乙胺存在下的反应 ,合成了二 [( 1 芳基亚胺基 1 苯甲酰基 )甲基 ]二硫醚类化合物 ,产率为 60 %~ 65 %.它们的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分析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998.
本文测定了278.2~318.2K间的五个温度下七种浓度的NaOAc分别在10, 20,30, 40, 50, 60, 70, 80, 90及100%MeOH-H~2O体系中的摩尔电导Λ, 并应用FOS,Pitts, L-W, F-78等四个电导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处理, 得到了三个拟合参数Λ~O, K~Λ及R(或α)。最后, 对四个方程与实验的吻合程度, 温度、溶剂组成等对Λ~O、K~Λ的影响规律及溶质-溶剂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9.
β-环糊精用于盐酸金刚烷胺的示波极谱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0.2mol·L-1NaOH底液中,β-环糊精能够产生灵敏切口,其深度随盐酸金刚烷胺-β-环糊精包结物量的增加而变浅。根据β-环糊精的示波特性,建立了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间接测定片剂中盐酸金刚烷胺含量的新方法。盐酸金刚烷胺的浓度在1.0×10-6-3.6×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h(V)=97.66+7.27×105c(mol·L-1),相关系数为0.995 6,检出限为4.0×10-7mol·L-1。对于2.5×10-5mol·L-1盐酸金刚烷胺钠5次测定的RSD为3.1%。与其他方法相比,此法具有仪器简单、快速、无需通氮除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在微波促进下,由2-甲基-β-萘噻唑和取代芳香醛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苯乙烯基-β-萘噻唑染料,该法操作简便,收率高.产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MR,MS,IR,UV-vis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