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2篇
  免费   1008篇
  国内免费   560篇
化学   778篇
晶体学   475篇
力学   822篇
综合类   153篇
数学   487篇
物理学   153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41.
刘磊  任晓敏  周静  王琦  熊德平  黄辉  黄永清 《物理学报》2007,56(6):3570-3576
分别考虑气相扩散和掩膜表面扩散过程,建立了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条件下横向外延过生长的速率模型. 在砷化镓衬底上外延磷化铟条件下,模拟得到了生长速率随掩膜/窗口宽度(m/w)变化的关系. 通过讨论掩膜/窗口宽度的影响,说明了掩膜宽度、窗口宽度以及有效掩膜宽度是决定生长速率的关键因素. 以上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关键词: 横向外延 生长模型 扩散 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42.
刘以良  孔凡杰  杨缤维  蒋刚 《物理学报》2007,56(9):5413-5417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碳原子在镍(111)表面吸附结构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吸附能以及态密度 (density of state, DOS)分布,分析了吸附在镍(111)面的碳原子和金刚石(111)面的碳原子的分波态密度(PDOS),结果表明吸附在镍表面的碳原子具有与金刚石表面碳原子相类似的电子结构特点,即两者都存在孤对的和成键的sp3杂化电子,进而发现吸附在镍表面的碳原子极易与金刚石表面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类金刚石几何结构.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化学吸附 电子结构 金刚石生长  相似文献   
143.
研究了Si3N4层在ZrN/Si3N4纳米多层膜中的晶化现象及其对多层膜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系列不同Si3N4层厚度的ZrN/Si3N4纳米多层膜通过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 利用X射线衍射仪、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微力学探针表征了多层膜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由于受到ZrN调制层晶体结构的模板作用,溅射条件下以非晶态存在的Si3N4层在其厚度小于0.9 nm时被强制晶化为NaCl结构的赝晶体,ZrN/Si3N4纳米多层膜形成共格外延生长的柱状晶,并相应地产生硬度升高的超硬效应. Si3N4随层厚的进一步增加又转变为非晶态,多层膜的共格生长结构因而受到破坏,其硬度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44.
牛志强  方炎 《物理学报》2007,56(3):1796-1801
利用柠檬酸法制备出了Mo-Fe-MgO,Mo-Co-MgO和W-Co-MgO催化剂,在小型流化床中,以Ar气为载气,在1123 K下催化裂解CH4来制备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组分对SWCNTs制备的影响,并对SWCNTs的生长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法是一种制备负载型SWCNTs催化剂的有效方法,三种催化剂都能够得到质量较好的SWCNTs,在1123 K左右,SWCNTs在三种催化剂上的生长过程可能类似于“微液相模型”.催化剂的组分对SWCNTs的管径分布影响较小,不同催化剂所得到的SWCNTs在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催化剂中加入第二组分Mo和W能有效提高产物的碳产率.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 生长机理 拉曼光谱  相似文献   
145.
在过去二十年里,对中等尺寸硅团簇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为阐明低能团簇从中等到大尺寸的生长行为,我们对SiN团簇在21≤N≤50,和N=60的结构和相对稳定性进行论述.对Si21-Si29,除Si27外最低能量结构是扁长形.对N≥30,SiN团簇倾向于形成填充富勒烯结构.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大(N≥41),内部开始出现四面体结构,可视为金刚石晶格结构形成的初始阶段.当团簇尺寸达到N=60时,其已偏离小团簇的类分子行为,但向块体结构的转变还没完成.中等尺寸硅团簇的填充富勒烯结构可以被看作是从类分子向块体过渡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46.
在神光Ⅲ原型棒状放大器能源系统中,采用LC串联谐振变换器构成的软开关式恒流充电单元设计了高精度充电机.同时,基于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临界阻尼特性,设计了脉冲成形单元.分析了氙灯非线性解决办法及内触发点灯方式的可靠性,得出了脉冲氙灯线形等价和触发脉宽影响点灯可靠性的结论.采取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的控制策略,使得该系统控制安全高效.设计的20套能源模块完全符合用户要求,说明该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7.
李培咸  郝跃 《光子学报》2007,36(1):34-38
利用方势阱模型对InxGa1-xN/GaN MQWs结构的光特性进行了量子力学定性理论分析.并在MO源流量恒定条件下,在570℃~640℃范围内进行了不同生长温度的多量子阱制备实验,对InxGa1-xN制备过程中的In组份掺入效率的温度依赖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制备样品的PL谱测量分析,得到了587℃~600℃的In组份最佳掺入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148.
我们在单晶MgO(100)、Si(100)和SiOx/Si基片上成功生长了纳米厚度的超薄NbN薄膜,利用现代分析手段: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技术分析研究了所制备的超薄NbN薄膜的微观结构、厚度、表面界面情况等物理特性。研究表明,在MgO(100)基片上获得了外延生长的单晶NbN超薄薄膜,在Si(100)和SiOx/Si基片上获得的是多晶NbN超薄薄膜。厚度均约6nm左右。这些超薄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分别为:MgO上薄膜是14.46K,Si和SiOx上薄膜分别是8.74K和9.01K.  相似文献   
149.
金刚石中氦、氢含量的变化及在金刚石生长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金刚石自中心至边缘的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氮和氢在金刚石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说明金刚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物质环境是有差异的;中心至边缘的含氮总量、C-H键含量的总体降低趋势表明金刚石的生长过程是一个氮、氢的消耗过程,而中部的升高变化说明金刚石生长环境中存在氮、氢的补充,但氮补充得比氢更早一些.据此,可以将金刚石的生长过程划分为早期成核与长大、中期长大及末期长大三个阶段,其中早期和末期是氮和氢的消耗阶段,中期需要进行氮和氢的补充,且氮应该更早补充.氢对金刚石的生长是有利的,氢和氮不是以氮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金刚石生长的物质环境中,这暗示着在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中欲引入氢,应当避免氮氢化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0.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c electric field on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during the growing process of NaClO3 crystal.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aClO3 are completed from an aqueous solution by a fast cooling temperature technology. A pair of polarization microscopes are used to identify a distribution of chiral crystal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c electric field has an effect on distribution of chirality, but the direction of the dc electric field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chiral autocatalysis and selectivity, i.e. the nature convection driving by the gravity does no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a thin layer of NaClO3 solution.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may be elucidated by the ECS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