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2篇
  免费   1742篇
  国内免费   7230篇
化学   13750篇
晶体学   440篇
力学   823篇
综合类   363篇
数学   310篇
物理学   4388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438篇
  2022年   441篇
  2021年   438篇
  2020年   381篇
  2019年   468篇
  2018年   361篇
  2017年   442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512篇
  2014年   1001篇
  2013年   830篇
  2012年   819篇
  2011年   774篇
  2010年   768篇
  2009年   793篇
  2008年   925篇
  2007年   801篇
  2006年   834篇
  2005年   765篇
  2004年   795篇
  2003年   780篇
  2002年   716篇
  2001年   764篇
  2000年   608篇
  1999年   469篇
  1998年   410篇
  1997年   491篇
  1996年   424篇
  1995年   379篇
  1994年   364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258篇
  1991年   250篇
  1990年   247篇
  1989年   189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石墨烯/正十八烷为芯材,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MUF)为壁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对于正十八烷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对相变微胶囊的外貌形态、晶型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呈圆球形且光滑,粒径约为1~30μm.当石墨烯添加量为0.1 g时,微胶囊的形貌无明显变化.当加入过量石墨烯时,微胶囊出现了明显的团聚现象.XRD测试表明,包覆于微胶囊中的石墨烯没有使微胶囊的结晶峰位置发生明显的偏移,这对于微胶囊的实际应用是有利的.微胶囊的相变热焓和包覆率随着石墨烯的加入而不断减小,但芯材的过冷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石墨烯对于微胶囊传热性能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当石墨烯的添加量为0.2 g时,微胶囊的导热系数为0.092 W·m-1·K-1,与纯微胶囊相比提高了约51%,这说明石墨烯改善了传统相变微胶囊的传热性能,提升了相变微胶囊的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992.
长途旅行中的睡眠区气流组织设计对于人体热舒适和空气质量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为了给小空间睡眠区提供更加舒适和空气质量更佳的气流组织,本文首次针对置换通风、个性通风、混合通风三种通风方式,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对睡眠区速度场、温度场、污染物CO2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利用CFD计算出的面部舒适速度比例(FSR)、吹风感(DR)、空气龄(MA)进行比较,得出:在睡眠区采用个性送风可以在最节能的情况下得到更好的面部舒适速度比例和空气质量,优于置换通风和混合通风;1.5m3/min为个性通风的最佳通风量;为了避免在睡眠区使用个性通风时产生吹风感,应该保证送风温度不能过低;增大个性送风口送风面积可以有效降低吹风感。  相似文献   
993.
根据脉动热管薄液膜蒸发和凝结相变换热的特点,对基于体积分数法的VOF相变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单环路板式脉动热管的三维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对高充液率下的定向循环工作特性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泡状流,柱塞流以及环状流的分布以及转换规律和可视化实验结果较好吻合;在一定的充液率下,随着热负荷的增加,热阻先减小,然后上升,充液率越低,热阻越小,和实验结果的热阻误差在10%以内。分析发现,除了相变换热系数,脉动热管的热阻还和系统压力密切有关,高充液率、高功率下,内部压力(相变温度)上升过快,是其热阻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4.
以较前沿的科研成果为基础设计了一个针对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综合创新性实验--铜纳米粒子制备及催化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的性能测试。实验内容包括一定粒径大小的铜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铜纳米粒子催化硝基芳烃还原的研究及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次数的考察等。本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训练学生对涉及到的仪器测试及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及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95.
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出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PtNi双金属合金纳米颗粒,将其负载到SiO_2载体上,然后在500℃空气氛下预处理原位合成Pt-NiO/SiO_2纳米杂化体催化剂。采用XRD和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t-NiO/SiO_2催化剂中Pt颗粒尺寸在焙烧过程中未增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采用紫外吸收可见光谱仪对Pt-NiO/SiO_2纳米杂化体催化剂和Pt/SiO_2催化剂催化硼氢化钠还原对硝基苯酚合成对氨基苯酚的过程进行追踪测试。结果表明,Pt-NiO/SiO_2纳米杂化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反应速率远高于Pt/SiO_2催化剂的活性,这可能归因于Pt-NiO/SiO_2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研究含汞土壤的修复问题,采用热解析和低温等离子体综合技术探究新途径,调整温度、添加剂、时间等因素来判断脱汞效果并探究其不同形态,分析工艺过程废料的内部联系,并对废气处理进行分析实验。结论如下:(1)通过改良技术的BCR连续萃取法,得出研究区汞的形态主要为有机结合态(53%)。之后依次是氧化物结合态(33%)、酸可提取态(8%)、残渣态(6%)。(2)温度对热解析程度影响较大。在500℃以上的热解析条件下,土壤中的汞浓度不足1.5 mg·kg-1。(3)当选用400℃的解析温度时,40 min汞去除总体完成。在低于1 700 mg·kg-1的浓度下,汞去除率随着土壤中的含量的增大而减小。(4)氯化钙对于热解析的促进作用最强,柠檬酸、升华硫也有一定作用,硫化钠对于汞去除形成阻滞。(5)低温等离子体的最佳状态是电源设置电压为22 kV,频率为660 Hz。整个系统的汞去除程度可达近90%。  相似文献   
997.
热光HBT测量值可定量表示热光场的二阶关联程度.实验研究了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差及热光源横向尺寸对热光二阶关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物光和参考光光程差增加,HBT值会降低并且其半高全宽增大;随着光源横向尺寸增加,HBT值降低,其半高全宽减小.  相似文献   
998.
999.
《中国光学》2014,(3):510-511
正采用石墨烯材料制成的新型隐形眼镜将使佩戴者具有夜视能力,可应用于士兵等特殊需求群体。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研究人员最新研制一种智能隐形眼镜,使佩戴者具有"红外夜视"能力。研究小组称,在镜片之间夹入石墨烯,能够建造一种具有捕捉可见光和红外线能力的传感器。现已建造一个比手指甲更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第一性原理对Li原子掺杂C28的分子器件的热自旋输运性质进行了计算。在不同的温度场下,上下自旋分别为Li原子掺杂C28的分子器件中的空穴和电子提供了输运通道,在MJ1和MJ3分子器件中,热自旋电流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大,但在MJ2分子器件中,热自旋电流先增大再减小。三种分子器件都出现了自旋塞贝克效应,MJ2还出现了负微分电阻现象,利用费米-狄拉克分布和自旋输运谱对其物理机理进行了解释。根据Li掺杂C28的单分子器件的热自旋输运性质,可设计新的自旋纳米器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