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化学   100篇
物理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6 毫秒
31.
导数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原油及渣油中微量镍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林  刘文钦 《分析化学》1990,18(7):661-663
  相似文献   
32.
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渣油馏分中的硫化物裂解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接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PY-GC-PFPD),研究了哈萨克斯坦原油及俄罗斯减压原油渣油及其馏分的裂解硫化物的组成分布。依据渣油高温裂解硫化物的主要类型:H2S、噻吩类、苯并噻吩类及二苯并噻吩类,选择噻吩、苯并噻吩(BT)和二苯并噻吩(DBT)模型化合物,考察裂解温度400℃-1000℃及时间5 s-10 s的反应产物及转化率,以证明渣油裂解硫化物基本可反映其在渣油中的结构。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渣油分别分割成18和19个窄馏分,在裂解温度1000℃及10 s条件下,获得了两种渣油及其馏分中H2S、噻吩、BT和DBT的含量分布,推断了渣油中硫化物噻吩类和硫醚类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3.
采用不同方法表征了硅铝比(SiO2/Al2O3)为33、266和487的质子型ZSM-5分子筛,并研究了ZSM-5分子筛作为助催化剂在渣油裂解中的应用。与USY分子筛基催化剂混合后,在固定流化床上,评价了ZSM-5分子筛助催化剂的催化裂化性能。研究发现,提高ZSM-5分子筛硅铝比,可以有效抑制混合催化剂对汽油烯烃的裂解,从而避免了汽油烷烃的大量损失。加入ZSM-5助催化剂后,伴随着液化气(LPG)产率的增加,异丁烷和异戊烷产率增加,这可能是由USY基催化剂和ZSM-5助催化剂的综合效应引起的。汽油烷烃和芳烃含量的变化,引起了汽油辛烷值的增加。高硅铝比ZSM-5分子筛(硅铝比为266和487)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汽油的辛烷值,而且有效避免了汽油的大量损失。催化汽油辛烷值的改善主要是由于高硅铝比ZSM-5分子筛具有适宜的芳构化和异构化活性,这些变化主要源于高硅铝比ZSM-5分子筛小的孔道直径和适宜的酸性。  相似文献   
34.
采用纳米自组装法合成的大孔氧化铝催化材料FA-06,具有1.39 mL·g-1的孔容、297 m2·g-1的比表面积、32.4 nm的最可几孔径和81.85%的孔隙率,孔道集中分布于10~30 nm和30~60 nm的比例分别占35.61%和40.88%。GPC结果表明,对于形成反相超增溶胶束的高聚物RHP,可通过改变聚异丁烯马来酸酐(PIBSA)的量来控制其分散度和相对分子量,进而控制大孔氧化铝的孔道结构。TEM及SEM结果表明,纳米自组装氢氧化铝棒长600~800 nm,直径为250~300 nm,经550.0℃焙烧后,形成直径为150~300 nm,长度为400~600 nm的纳米氧化铝棒。从焙烧后的纳米自组装氢氧化铝的XRD结果证明了3种γ-Al2O3的前躯体完全转化为γ-Al2O3。结合TG的结果,表明在605.0℃时,拟薄水铝石完全转化为γ-Al2O3,总失重可达61.88%。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模拟了反向超增溶胶束、氢氧化铝及大孔氧化铝的分子自组装和纳米自组装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纳米自组装大孔氧化铝贯穿孔道的NSA(Nano Self-Assembly)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5.
以塔河常渣脱沥青油掺兑不同含量的沥青质为原料,于高压釜反应器内进行加氢转化反应实验,考察沥青质含量对渣油加氢转化残渣油收率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原料中沥青质含量的增加,加氢残渣油的收率逐渐降低,加氢残渣油中的沥青质和焦炭产量之和与原料中沥青质含量的比值逐渐减小,在实验选定的条件下,高沥青质含量时沥青质更倾向于发生氢解反应生成小分子组分。与原料相比,反应后所得>350 ℃残渣油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H/C摩尔比减小,密度增大,硫含量降低,氮含量增加,饱和分和沥青质含量增加,芳香分及胶质含量降低。随渣油中沥青质含量的增加,硫、氮脱除率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36.
采用孔饱和浸渍法制备了不同Mo/(Mo+V)原子比的Mo-V/Al2O3催化剂,运用拉曼光谱、H2程序升温还原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同时以萘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以科威特常渣为原料,考察了其加氢脱金属和脱硫活性.结果表明,在上述反应中,Mo与V具有协同作用.由于渣油中金属和硫的存在形态不同,并且V-Mo-S相和V-S相对于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的催化作用要大于渣油加氢脱硫反应,因此与Ni-Mo/Al2O3催化剂相比,Mo-V/Al2O3催化剂的脱金属活性较高,而脱硫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37.
选用超低沥青质含量的格尔木渣油(沥青质质量分数:0.32%)作为加氢原料,考察反应条件对加氢反应样品组分性质、胶体稳定性参数(CSP)、生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氢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沥青质和饱和分的含量增加,胶质和芳香分的含量减少;胶体稳定性参数降低,生焦率不断增加;胶质与沥青质的缩合度增加,芳碳率fA不断增大;金属与杂原子在加氢过程中不断得到脱除,V比Ni更容易脱除、S比N更容易脱除;催化剂表面形成了类似石墨有序结构的炭基物质,使得催化剂的孔结构参数不断减小。在所研究的反应中,当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420℃和5 h时,催化剂的孔结构损害最为严重,出现了较大的微孔分布。  相似文献   
38.
渣油加氢裂化反应特性及反应机理初探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在100ml高压釜反应器内,用ICR130H催化剂,于氢初压8.5MPa、搅拌转速850r/min,反应温度390-420℃和不同的反应时间下,进行了孤岛渣油(GDVR)的加氢裂化反应实验。  相似文献   
39.
开发溶剂保护转移、制样、 Raman和CO-FTIR(准)原位表征等系列方法,研究不同压力硫化的渣油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类型、分布、配位状态等差异。结果表明高压液相硫化有利于金属活性相的完全硫化和助剂化的提高,适度钝化部分酸性中心且促进NiMoS相的形成。这为深入研究实际工业渣油加氢催化剂高压硫化活性相提供技术支撑,并有助于加深理解活性相的本质,为催化剂配方和硫化工艺条件的优化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0.
原油及重油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对于炼油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金属含量的分析方法有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和原子吸收光谱(AAS)法,特别是ICP/AES方法,由于可实现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且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故应用最为广泛。无论选用哪种方法,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