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0篇
  免费   1521篇
  国内免费   5740篇
化学   9012篇
晶体学   85篇
力学   104篇
综合类   155篇
数学   186篇
物理学   4019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279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561篇
  2012年   565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564篇
  2009年   657篇
  2008年   710篇
  2007年   581篇
  2006年   619篇
  2005年   594篇
  2004年   579篇
  2003年   504篇
  2002年   449篇
  2001年   456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334篇
  1998年   277篇
  1997年   275篇
  1996年   249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60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Two comparable discrete complexes [CuⅡ(CH3CN)2L2]·2(ClO4) 1 and [CuI2I2L2]·(DMF)2 2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CuⅡ and CuⅠ salts with a novel dinucleating ligand 2,5-bis(3-pyridinylmethylthio)-1,3,4-thiadiazole)(L),respectively.Complex 1 presents a single nuclear structure while 2 has a dimeric structure where two CuI ions are doubly bridged by halide ions in a μ2-fashion.Both discrete molecules were outspreaded into a one-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chain via aromatic interactions such as C-H…π and π…π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992.
Complete optimization was conducted for 136 polybromo-phenoxathiin congeners(PBPTs) on the B3LYP/6-31G* level with Gaussian 03 program.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thermodynamical parameters of each molecule were obtained under the standard state of 298.15 K and 1.013×105 Pa.Reverse linear regression was employed to establish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correlation models between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volume(CVθ),entropy(Sθ),standard heat of formation(△fHθ) and standard free energy of formation(△fGθ) of PBPTs and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the most negative atomic charge(q-) and molecular average polarizability(α)).These models presented better correlations(r20.97).And they were validated by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 and t-test,which can better explain the regularity of thermodynamical property of PBPTs,and has good stability and great predic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993.
用串联质谱碰撞室模拟大气环境研究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形成过程,实验发现,经离子-分子反应可以生成氯苯类化合物。 以中性苯与酰氯为反应物在离子源进行反应,在苯含量为4×10-3Pa、酰氯含量为4×10-4Pa时,氯苯的生成量为5×10-8Pa,远远高于背底浓度5×10-9Pa。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形成,大气环境明显优于质谱环境,实验结果表明,在大气中经离子分子反应形成POPs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本体聚合法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对氨基偶氮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成功分离了印迹分子和结构相似物甲基橙,并考察了流动相组成、pH、温度和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用静态吸附法和Scatchard分析考察了对氨基偶氮苯在印迹聚合物上的结合特性。建立了一种在线富集痕量对氨基偶氮苯的分析方法,回收率85%以上。样品只需要过滤处理就可用于富集检测,实现了快速的痕量分析。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协同液相微萃取方法初步探讨氢溴酸山莨菪碱、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和丁溴酸东莨菪碱的优势构象;阐明有机溶剂对4种莨菪碱的萃取选择性和协同萃取作用机理;探讨中空纤维与莨菪碱形成电荷转移超分子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以及4种莨菪碱结构中N原子的亲电能力;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药物制剂中4种莨菪碱的含量。4种莨菪碱的线性范围均为0.05~5mg/L(r0.99),方法RSD小于7%,消旋山莨菪碱片和颠茄片中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0%~119.0%和93.0%~95.0%,氢溴酸山莨菪碱和丁溴酸东莨菪碱检出限为0.03mg/L,硫酸阿托品和氢溴酸东莨菪碱检测出限为0.01mg/L。  相似文献   
996.
以红霉素为模板分子,采用溶胶-凝胶印迹技术,合成对红霉素具有特异选择识别性能的印迹聚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以及比表面积测定技术对印迹聚合物的结构和表面性能进行详细探讨,结果表明所得印迹聚合物比表面积为266.2m2/g,粒径为600nm左右的颗粒材料.选择3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选择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对红霉素的分离因子最高达到2.20.优化固相萃取条件,结果表明用甲醇:乙酸(75:25,V/V)作为洗脱剂时对红霉素的洗脱效果最好.结合液相色谱技术,该印迹材料成功的分离和富集红霉素肠溶片中的红霉素,回收率达到104.5%。  相似文献   
997.
采用紫外光谱法选择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以二苯甲酰-D-酒石酸(D-DBTA)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甲苯和十二醇为混合致孔剂,用原位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D-DBTA分子印迹整体聚合物。在优化色谱条件的基础上,25min内基本实现了DBTA消旋体的手性分离,分离度达1.25。对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进行分析,在所考察的温度范围内,色谱分离存在两种不同的热力学过程,且两者与范特霍夫方程能够很好地吻合。在这两种热力学过程的转换温度处,分离因子α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998.
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氯代酸性除草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H2SO4加入法改变了酸性除草剂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对碱性活化点的存在与消除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不同试剂的萃取效率进行了对比,建立了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10种氯代酸性除草剂的方法。化合物检出限均低于10.0 ng/L,回收率范围为60%~120%。  相似文献   
999.
柚皮苷分子印迹膜的水相制备与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柚皮苷为印迹分子,PEG为致孔剂,在水相中制备了柚皮苷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分别讨论了交联剂、致孔剂和印迹分子的用量对印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用SEM观察了致孔剂对印迹膜形貌及孔径的影响.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柚皮苷在不同体系中的溶解度变化,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功能聚合物壳聚糖和模板分子柚皮苷间形成了氢键.膜的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相中,柚皮苷分子印迹膜能有效地从新橙皮苷和柚皮苷的混合液中分离出印迹分子柚皮苷,选择透过率为11.16%.  相似文献   
1000.
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表面张力法、碘光谱法、水增溶法和相态图法研究了自制的三种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胶束、反胶束和微乳液),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溶剂、无机盐和短链醇等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亲油基支化度,不利于其在水溶液或混合极性溶剂(乙二醇-水)中形成胶束而有利于其在非极性溶剂正庚烷中形成反胶束;溶剂极性的降低,促使表面活性剂溶液由胶束溶液→单体溶液→反胶束溶液转变;无机盐或短链醇的加入促进了水溶液中胶束的形成,且反离子价态数或醇烷基碳原子数越大,越有利于胶束形成;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辛烷/NaCl/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由WinsorI→WinsorIII→WinsorII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