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9篇
  免费   652篇
  国内免费   5271篇
化学   9805篇
晶体学   170篇
力学   108篇
综合类   184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99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506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84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437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440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417篇
  2000年   333篇
  1999年   308篇
  1998年   276篇
  1997年   281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66篇
  1994年   219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Cu,Pd-ZSM-5上NO分解和CO氧化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交换Cu,pd-ZSM-5催化剂(Cu交换度为105%,Pd交换度分别为3.4%和33%)对CO氧化反应有活性增强作用,对NO分解反应不存在增强效应.双交换催化剂在于交换程序不同,而表面物种不同,活性组分的分布状态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活性.先交换Cu,400℃焙烧后再交换pd的Cu-Pd-ZSM-5催化剂,对上述两类反应的活性存双组分催化剂中均为最高.H_2-TPR谱表明,共交换的Cu-Pd-ZSM-5中尚有部分CuCl+占据了部分交换位置,而使CO氧化活性稍有下降.N_2-DTA和H_2-TPR谱结果表明,Pd交换到Cu-ZSM-5中后,抑制了吸附水和水合铜化合物的形成,由此提高了在200—300℃时氧的吸附量.后者的大小和CO氧化活性有顺变关系.N_2-DTA谱中340—445℃的放热峰可能分别表征了和NO分解活性有关的铜氧桥或把氧桥的形成,该放热峰的峰温愈低,峰面积愈大,则NO分解活性愈高.  相似文献   
132.
研究了钙钛矿型LaSrCoCu_xO_3催化剂对CO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及其表面氧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x=0.4的催化剂对CO氧化具有最高催化活性,常压及本实验条件下CO完全氧化的最低温度为168℃;催化剂均为氧缺陷化合物,吸附于表面晶格氧缺陷上的吸附氧是CO氧化反应的活性氧物种;并发现催化剂中存在有非常价态的C04 ,认为CO氧化反应是通过吸附氧调变Co3 和Co4 价态而进行.  相似文献   
133.
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V-Ti-Al-O催化剂并用于甲苯的气相选择性氧化制苯甲醛,考察了接触时间、氧浓度、V2O5负载量以及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用TPR、XRD和BET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催化剂在773K时活化,接触时间1.2秒,氧浓度21%时,可获得较好的反应结果,V2O5负载量为6(wt)%的催化剂,在593K时反应,得到了转化率20.5%,苯甲醛产率8.3%的最好结果。  相似文献   
134.
ICP激发光源以其独特的功能使ICP/AES技术在稀土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经典的直流电弧光谱法,但应指出,由于常规雾化器的低雾化效率(≤5%)和试样的高倍稀释,ICP/AES技术的实际检测能力的改善并不明显,本文用ICP光谱法测定了  相似文献   
135.
董美斌  杨景海 《结构化学》1996,15(4):311-314
CrystalStructureofOrganometallicComplexZn(pom)_2I_2]DongMei-Bin;LiSong-Xian;ZhangHan-Hui(DepartmentofChemistry,FuzhouUniversdy...  相似文献   
136.
分别以硝酸盐、盐酸盐和硫酸盐为金属盐前体,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MgAlCuFe类水滑石前驱体,经过700℃焙烧6h后,制得三种新型FCC硫转移剂.运用X射线衍射、热重、氮气吸附和红外光谱对这三种硫转移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采用改装的WRP-3热重天平评价了其氧化吸硫和还原脱硫的性能.结果表明,三种金属盐均可得到结构规整的类水滑石前驱体,经过焙烧后得到复合氧化物MgAlCuFe.与采用盐酸盐和硫酸盐作前体相比,由硝酸盐制得的硫转移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饱和吸附硫容和氧化吸硫速率均较高,6min可达到1.54g/g的饱和吸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还原脱硫能力.  相似文献   
137.
采用双表面活性剂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的混合物)分解法制备了不同原子比(nLa+nCo)/(nLa+nCo+nZr)和不同温度焙烧的系列介孔混合氧化物催化剂La-Co-Zr-O。运用XRD、N2吸附/脱附、XPS和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CO和C3H8氧化为模型反应,考察了组分配比和焙烧温度等参数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比表面积和孔径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108~266 m2·g-1)和分布集中的孔径(3.4~3.9 nm),Zr含量较高的样品比表面积较大。XRD结果表明,样品中的活性组分钴物种主要以Co3O4形式存在;XPS和H2-TPR结果表明,样品中可还原的晶格氧的数量、活动度以及表面钴原子浓度均与催化剂对CO和C3H8的氧化性能密切相关。原子比为0.5的样品中,较多的晶格氧易于在相对低温下还原;而原子比为0.7的样品表面钴原子浓度较高,这使得两样品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经650 ℃焙烧的样品仍保持较高的比表面积(108 m2·g-1)和分布集中的介孔孔径(最可几孔径约3.8 nm),且催化活性下降幅度也很小,表明该系列介孔催化剂具有优良的抗烧结能力和介孔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8.
戴茂华  汤丁亮  袁友珠 《催化学报》2006,27(12):1063-1068
 以TiCl4和SiCl4为原料,采用水解和非水水解溶胶-凝胶两种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Ti含量的Ti-Si复氧化物载体,继而用沉积-沉淀法制得载金催化剂. 采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N2吸附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在氢气和氧气存在下的丙烯气相环氧化催化性能. 研究表明,钛含量在6%~14%范围内时,两种方法制得的Ti-Si复氧化物均为无定形结构,但采用非水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得的载体比表面积较高. 以非水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钛含量10%的Ti-Si复氧化物为载体得到的载金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反应60 min时,丙烯转化率为5.7%, 240 min后降为3.3%, 环氧丙烷的选择性稳定于95%左右. 还考察了非水水解溶胶-凝胶的陈化时间和金沉积-沉淀溶液的pH值等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催化裂化USY/ZnO/Al2O3脱硫添加剂的高温水热失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USY/ZnO/Al2O3汽油催化裂化脱硫添加剂经高温水热老化处理前后的脱硫性能进行了考察,发现老化后添加剂的脱硫性能大幅度下降.采用XRD和IR等技术对USY/ZnO/Al2O3添加剂在高温和高温水热条件下失活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下,ZnO可与USY沸石中的铝发生固相反应生成ZnAl2O4尖晶石,从而造成USY晶体结构崩塌,转变成无定形状态.在ZnO含量较高的条件下,ZnO可继续与USY晶体结构崩塌后生成的无定形的硅和铝的氧化物反应,生成Zn2SiO4硅锌矿和ZnAl2O4尖晶石结构.这一方面使添加剂失去了可形成硫化物吸附中心的ZnO,另一方面破坏了硫化物的裂化活性组分USY,从而造成添加剂脱硫性能下降甚至失去脱硫活性.ZnO对USY的破坏作用主要与温度有关.在USY/ZnO/Al2O3体系中,ZnO被ZnO与Al2O3之间形成的锌铝尖晶石膜固定并与USY隔离,单纯的高温条件对添加剂的破坏不显著,而水蒸气可以促进ZnO的移动,有利于ZnO与USY的接触,因此在高温和有水蒸气存 在的条件下添加剂的结构易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0.
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6G催化荧光法测定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在高氯酸溶液中痕量铁对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 6G具有催化作用 ,建立了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铁的新方法。方法的检出限为 1.4× 10 - 8g·ml- 1,线性范围为 0 .0 2 0 .6 μg·ml- 1。该方法用于人发、面粉中痕量铁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