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1篇
  免费   1606篇
  国内免费   5556篇
化学   8749篇
晶体学   298篇
力学   1825篇
综合类   287篇
数学   1685篇
物理学   3079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22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409篇
  2020年   317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399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789篇
  2013年   643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73篇
  2010年   627篇
  2009年   635篇
  2008年   721篇
  2007年   667篇
  2006年   657篇
  2005年   685篇
  2004年   589篇
  2003年   619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557篇
  2000年   432篇
  1999年   393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367篇
  1996年   317篇
  1995年   335篇
  1994年   293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222篇
  1991年   201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CdS半导体纳米簇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 如何制备均匀分散的、能够稳定存在的CdS纳米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为模板, 原位合成了CdS纳米簇. 首先用UV-Vis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与树形分子的配位机理, 得出G4.5和G5.0的平均饱和配位数分别为16和34, 并发现在G4.5PAMAM树形分子中Cd2+主要与最外层叔胺基配位, 在G5.0PAMAM树形分子中Cd2+主要与最外层伯胺基配位. 酯端基的G4.5的模板作用要明显优于胺端基的G5.0. 通过改变Cd2+与G4.5树形分子的摩尔比可以得到不同粒径的CdS纳米簇. 溶液的pH值对CdS纳米簇影响很大, pH在7.0左右制备的CdS纳米簇粒径小而均匀, 且溶液稳定性高. 用UV-Vis分光光度计和TEM对CdS纳米簇的大小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TEM观测CdS纳米簇的粒径要大于用Brus公式的估算值.  相似文献   
152.
聚丙烯基纳米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纳米碳纤维对PP/CNF复合材料中PP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碳纤雏可提高PP的结晶温度,但略降低其结晶速率和结晶度。提高纳米碳纤雏含量或减小纳米碳纤雏直径,PP结晶行为的上述变化更为明显,但结晶速率随纳米碳纤维含量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3.
7-氮杂-3,6-二氧杂-二环[3.3.0]辛-2-酮类化合物合成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甲氧基-2-(5H)-呋喃酮与氮酸硅烷基酯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可以为7-氮杂-4-甲氧基-3,6-二氧杂-二环[3.3.0]辛-2-酮类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途径。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54.
晶化温度对中孔分子筛(M41S)结构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在低表面活性剂浓度及低表面活性剂与氧化硅比的条件下,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硅酸钠体系中晶化温度对中孔分子筛M41S材料结构转变的影响。结果有,晶化温度提高至135℃改变了原六方晶相MCM-41的结构,晶化温度提高到150℃后,中孔结构六方MCM-41晶格转变为变不稳定的层状相,  相似文献   
155.
醛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是合成手性烯丙基醇的一类重要方法, 从手性辅基控制反应和化学催化不对称反应两个方面对近20多年来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6.
铌(V)—槲皮素—溴化十六烷基吡啶荧光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锦端  何应律 《分析化学》1994,22(4):419-419
  相似文献   
157.
吕绍洁  邱发礼 《分子催化》1998,12(5):349-354
研制了天然气和氧经偶联反应制环氧乙烷的Ag-Ba-Cs/Al2O3催化剂(NEO-1)。用N2+O2+C2H4和偶联产物气加氧作原料气,在250℃,空速2500h^-1时,乙烯转化率和EO选择性分别达到了30%和80%,NEO-1催化具有适宜的比表面和孔结构,用XPS分析发现,与新鲜的催化相比,经活化和反应后的催化剂表面的Ba,Cs原子浓度增高,并具有较多的吸附氧物种。  相似文献   
158.
利用L-N,N-双(β-羟乙基)丝氨酸及L-N,N-双(β-羟乙基)苏氨酸与三乙氧基硅烷或氯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合成了具有手性的(4S)-4-羧基杂氮硅三环(1~5),并运用IR、~1HNMR、EI-MS等手段表征了结构。证据显示存在着贯穿笼状结构的N→Si配键。  相似文献   
159.
本文研究了有机溶剂加入后,表面活性剂增敏型体系微环境的变化。用核磁共振方法确定了有机溶剂分子与CTMAB胶束分子的作用部位。通过CTMAB溶液电导率测定及c.m.c值的测定,发现有机溶剂加入确实形成了一种新胶束。还研究了有机溶剂对显色反应速度的影响。并考察了体系微环境变化与相应显色液吸光度值的关系。我们的实验初步表明,有机溶剂的存在,改变了原有的CTMAB胶束,是增敏作用的重要因素,因而改变了发生显色反应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60.
杨琪  邓意达  胡文彬 《无机化学学报》2007,23(12):2049-2053
采用聚乙烯醇对碳纳米管表面进行改性,通过化学沉淀法将Al(OH)3均匀沉积在碳纳米管表面,然后在氮气气氛下于500 ℃煅烧2 h,制备出氧化铝/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采用TEM、TG、DTA、XRD、IR、氮吸附脱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等对氧化铝/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未经聚乙烯醇改性的碳纳米管,氧化铝与碳纳米管相互分离;经聚乙烯醇改性的碳纳米管,氧化铝与碳纳米管结合良好。经聚乙烯醇改性的碳纳米管表面均匀覆盖一层聚乙烯醇膜,通过聚乙烯醇的吸附作用, Al(OH)3沉积在碳纳米管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覆盖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