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化学   453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391.
纳米抗体来源于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可变区,是已知最小抗原结合单元.该研究构建了抗黄曲霉毒素B1(AFB1)纳米抗体的单价及多价串联体,分别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编码片段融合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以大肠杆菌BL21(DE3)作为表达宿主,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亲和层析技术分别纯化单、双及三...  相似文献   
392.
黄曲霉毒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和强致癌性的生物毒素,对其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分析是减小和避免黄曲霉毒素危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其快速、灵敏、特异性强、易于微型化等优势在黄曲霉毒素分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应用于黄曲霉毒素分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主要有免疫传感器、酶传感器和DNA传感器。本文综述了不同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特别介绍了新材料新技术在黄曲霉毒素免疫分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黄曲霉毒素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及展望。  相似文献   
393.
张永路  黄夏宁  肖雯晴  钟晴  谷康定 《色谱》2013,31(3):260-263
将固相萃取和凝胶色谱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以野外采集的水华蓝藻为原料提取和纯化微囊藻毒素-RR(MC-RR)的有效方法。用70%的甲醇溶液溶解35 g藻浆,经离心等系列处理,得粗提液,旋转蒸发去除甲醇;粗提液经HLB柱固相萃取后,得到7.5 mL洗脱液,然后将其浓缩至2 mL,再用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洗脱液分管收集,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每管洗脱液在238 nm的吸收值,并绘制洗脱曲线。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峰值组分进行鉴定,同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毒素的光谱特征进行鉴定。最终获得3.65 mg纯度超过90%的MC-RR样品,产品得率为74.1%。其紫外吸收光谱在238 nm处有特征吸收,证明所纯化的样品为MC-RR。  相似文献   
394.
构建了一种基于非标记适配体结构变化荧光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方法。无AFB1时,一条非标记的AFB1适配体同时与2条短互补DNA链杂交,形成DNA双链结构,导致标记于其中一条互补DNA的3’端的荧光素(FAM)与标记于另一条互补DNA的5’端的淬灭剂(BHQ1)相邻近,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AM荧光被BHQ1淬灭。AFB1存在时,适配体与AFB1结合,而不与互补DNA发生杂交。此时,FAM与BHQ1距离较远,FAM荧光不能被淬灭。通过测量体系荧光强度变化可定量检测AFB1。方法检出限0.2 nmol/L,定量检测范围1.0 nmol/L~4.0μmol/L。该方法无需共价标记适配体,操作简便,特异性好,能够用于检测复杂基质样品中的AFB1。  相似文献   
395.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神经性贝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晓明  唐毅锋  刘俊平 《色谱》2004,22(1):20-2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 飞行时间质谱(HPLC/Q TOFMS)联用技术对贝类样品中的短裸甲藻毒素 PbTx-2 进行了检测研究。样品经丙酮提取、C18小柱净化后,用Zorbax XDB C18色谱柱(2.1 mm i.d.×150 mm,3.5 μ 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 水(体积比为85∶15)溶液(含0.5 mmol/L NH4Ac),流速0.20 mL/min 。电喷雾正离子模式,选择质子化PbTx 2分子离子 [M+H] +作为前体离子进行TOFMS扫描、测定。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加标  相似文献   
39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蓝绿藻中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溶剂、不同超声波震荡时间和不同固相萃取(SPE)洗脱液浓度对藻毒素提取效率的影响,以及梯度淋洗HPLC分离藻毒素条件的优化。藻毒素浓度在1~100 mg·L-1范围内,峰面积与藻毒素进样量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5,检出限为0.12 ng。方法可靠、灵敏度较高,用于实际藻样中藻毒素的测定,回收率为96.5%~98.0%。  相似文献   
39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甲醇-水提取,C18小柱净化,反相HPLC荧光检测器测定了玉米、面粉、小麦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物和黄曲霉B1。对样品预处理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ZON,α-ZOL,β-ZOL和AFTB1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μg/L~146g/L,25.0μg/L~200g/L,25.0μg/L~160g/L和0.4μg/L~2.0g/L,检出限分别为0.5、2.5、2.5和0.04μg/kg;加标回收率在80.0%~110.0%范围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5%~9.2%,日内精密度2.7%~7.4%。本方法灵敏准确,易于推广,适用于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398.
杨兆禄 《色谱》1993,11(1):54-55
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简称AFB_1)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是进出口食品必检项目之一。食品中AFB_1的测定多采用薄层色谱、柱液相色谱等方法,但操作较繁,误差较大,灵敏度也不够理想。我们参考有关文献,在食品预处理后进行碘化衍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一系列进出口粮食、油类、啤酒和酱油中的AFB_1,效果良好。整个分析只需要十几分钟,简便、快速,灵敏度提高十倍,准确度好。  相似文献   
399.
王光建  何才云  鲁长豪  赵建忠  王勇 《色谱》1995,13(4):238-240
建立了用免疫亲和柱分离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生和玉米中黄曲霉毒素(AFT)B_1、B_2、G_1、G_2的方法。采用60%甲醇提取样品中的AFT,氢氧化铁沉淀吸附除去样品液中大部分杂质,再经过亲和柱将AFT截留,进一步与杂质分离,洗脱后,加三氟乙酸衍生化处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定量。对样品中四种AFT的最低可测下限浓度均为1μg/kg,样品加标5~10μg/kgAFT,回收率在76.9%~113.6%范围内。  相似文献   
400.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静  庞晓露  刘铮铮  侯镜德 《色谱》2006,24(4):335-338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快速、准确、高灵敏度地测定水体中痕量微囊藻毒素(MCYST)的分析方法,并用于实 际样品的分析。采用固相萃取法富集净化样品。该法在5 min内即可完成4种MCYST(LR、RR、LW、LF)的分离及检测;LR 、RR、LW、LF的定量检测限、回收率分别为1.3~6.0 ng/L、91.1%~111%;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线性范 围达3个数量级。实际样品分析表明,在所测定的水库水样中均检出了LR和RR,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0447~2.73 μg/L和0.0208~1.36 μg/L;而在所有的检测样品中均未检出LW和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