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871篇
化学   1696篇
晶体学   45篇
力学   45篇
综合类   149篇
数学   127篇
物理学   68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1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制备了三个含有多个苯环的四氮[14]轮烯合镍(Ⅱ)大环配合物,并将其与Cr(CO)_6反应,合成了四个结构新颖的杂多核配合物,用IR,UV,~1H NMR,~(13)C NMR,MS等波谱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并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
钱颖  孟明  罗金勇  查宇清 《分子催化》2005,19(5):321-326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出具有不同原子比(La+Co/La+Co+Ce)的La-Co-Ce-O系列复合氧化物,并采用XRD、XPS和H2-TPR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XRD结果表明,样品中的活性相为高分散的Co3O4纳米微晶(20~50nm)和少量的LaCoO3相,与浸渍法相比,柠檬酸络合法制得的样品具有更高的组分分散度和更小的晶粒度.CO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柠檬酸络合法制得的样品比传统浸渍法制得的样品起燃温度降低约40℃,但样品的氧化活性与活性相Co3O4的多少及其晶粒度并不呈顺变关系.TPR和XPS的结果表明,样品中CeO2含量及可还原氧物种的多少与活性有直接关联,样品表面La、Co和Ce的原子百分数接近时,协同效应最佳,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73.
CuO/TiO2的制备及对NO+CO反应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三种不同的TiO2为载体,负载6%CuO,在色谱-微反装置上考察了三种Cu6-Ti催化剂对NO+CO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由于制备方法不同,活性差别很大,三者活性顺序依次为:Cu6-Ti(T)> Cu6-Ti(S)> Cu6-Ti(nm),TiO2的比表面积及晶型对活性的影响不明显。H2-TPR结果表明,Cu6-Ti在整个TPR过程中出现了3或4个还原峰,表明有多种CuO物种存在。不同预处理Cu6-Ti的TPR显示,在反应中Cu物种可能以多种价态同时存在。NO-TPD结果亦证明,Cu6-Ti对NO+CO的反应活性与NO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难易密切相关,而与NO的吸附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4.
采用HPLC-MSn技术分析和鉴定了中药川芎超临界CO2提取液中的主要成分: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新蛇床内酯、3-丁基苯酞和苯酞二聚体。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在正离子电喷雾电离、自动多级质谱模式下进行分析。样品在ECLIPSE XDB C18色谱柱上以含0.25%乙酸水溶液和含0.25%乙酸甲醇梯度洗脱分离。对藁本内酯等苯酞内酯电喷雾电离后的碰撞裂解机理进行了探讨。Z-藁本内酯的碰撞裂解的两个主要途径为:侧链断裂脱烯和开环脱水再脱羰。实验中没有观察到孤立的脱羰过程。而这些主要成分的加钠离子的碰撞裂解过程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5.
本文使用付立叶变换红外研究了甲烷在MnO_2/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催化剂经高温(773K)抽空处理后,冷却至173K,进2466Pa甲烷,在3008,2904和1304cm ̄(-1)处观察到三个红外吸收峰.其中2904cm ̄(-1)的吸收峰归属为C-H键的对称伸缩振动,这一红外吸收峰的出现说明了甲烷分子的Td点群发生畸变,对称性降低。因为红外惰性的2917cm ̄(-1)红外峰显示出红外活性并位移至2904cm ̄(-1)甲烷吸附于MnO_2/SiO_2表面后,由表面羟基产生的红外峰从3700cm ̄(-1)位移至3675cm ̄(-1).共吸附的CO影响甲烷的吸附,说明CH_4与催化剂表面阳离子的作用较弱。甲烷在MnO_2/SiO_2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通过甲烷的氢原子与表面羟基的氧和表面配位不饱和的氧离子间的氢键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6.
CuO/Ce-Zr-La-O催化剂的表征及CO氧化活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e-Zr-La-O固溶体为载体,制备CuO/Ce-Zr-La-O催化剂,用XRD,Raman,TPR等实验技术对Ce-Zr-La-O固溶体及CuO/Ce-Zr-La-O的物相、Redox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e0.7Cr0.3-yLayO固溶体的还原性能与La含量有关,适量的La能促进固溶体的氧化还原。CuO的负载量为6%时,CuO/Ce0.7Zr0.15La0.15O的活性最高,高分散且与载体相互作用的CuO是CO氧化活性相。  相似文献   
77.
载体和添加剂对负载型钯催化剂上CO2氢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吴凯  陈焱  陈昌生  姜玄珍 《催化学报》1989,10(2):130-136
  相似文献   
78.
超临界CO2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法研究泽兰中挥发性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临界CO2萃取法(SFE)提取中药泽兰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人工解析质谱图及计算机谱库检索相结合进行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SFE法提取的产率为0.78%,共鉴定75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植醇、石竹烯氧化物、十六酸、亚油酸、葎草烯等,比文献报道的该挥发油成分多且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松香芹醇、蒲勒烯、马鞭烯酮、香芹酮、十六酸、亚油酸、葎草烯、十六酸乙酯、亚麻酸等多种成分未见报道。与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的泽兰挥发油进行比较,后者提取的产率为0.12%,从中鉴定出5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柠檬烯、α-蒎烯、葎草烯、月桂烯等。SFE与SD得到的成分仅有31种相同,其它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9.
用从头算研究了d空穴位置不同对Ni—CO成键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Ni—CO键中σ/π接受作用的相对强弱,取决于Ni—CO簇所处的能态。σ空间电子云较π空间电子云弥散,因而Ni—CO簇的稳定性与σ空间电子云的排斥密切相关。随着Ni4pσ轨道上电子占据数的增加,Ni—CO稳定性减弱。比较了分子簇Ni—CO与NiCO分子及CO/Ni化学吸附体系之间的性质。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