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74篇
化学   284篇
晶体学   21篇
力学   33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69篇
物理学   16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51.
采用PLASIMO程序模拟了入口处Ar流速对多级弧放电产生的非热平衡Ar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从入口处到出口处,沿中心轴线,压强逐渐降低,电子平均能量基本保持不变。当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电子数密度呈增大趋势;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电子数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 cm3/s时,电子数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0.131021,16.311021,18.981021和26.331021 m-3;随着流速的增大,其电子数密度逐渐增大。当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电子温度逐渐增大;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电子温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并在中心轴线处距入口55~60 mm有最大值,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 cm3/s时,其最大值分别为1.299,1.234,1.157和1.132 eV;由于入口处和器壁处的电子温度都为0.517 eV,所以随着Ar流速的增大,其电子温度逐渐减小。当Ar流速一定时,从器壁到中心轴线处,离子温度逐渐增大;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离子温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在中心轴线距入口20~30 mm离子温度取得最大值,当流速分别为50,100,150和200 cm3/s时,离子温度最大值分别为0.815 6,0.907 02,0.975 2和1.014 eV。随入口处流速的增大,电弧腔体内的离子温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52.
水平井多级压裂是低渗透和非常规油气田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其压后产能评价问题已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水平井多级压裂压后产能的各项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复杂,通过常规理论分析量化研究困难,压裂效果很难准确预测.本文提出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级压裂水平井的压裂效果进行评价.首先运用灰色理论分析影响压裂效果的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各影响因素在综合评判中的权重值,再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多级压裂井压后效果进行预测评价.通过目的区块24口多级压裂水平井压后效果评价与实际生产情况对比,表明模型计算准确率达到95.8%,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53.
·:根据地铁施工的特点及地铁工程施工安全评价标准,比较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和熵权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建立以可拓法为核心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的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并以郑州地铁3号线为实例,确定该线路及其子系统的风险评价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提高地铁施工安全的有效措施,为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提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54.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技术的不断完善,MD模拟已成为微观尺度上研究流体动态性质的有力工具,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气体分子扩散传输的研究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气体分子在纳米孔道材料中扩散传输的MD研究进展,包括单组分或多组分气体在人工纳米管、多孔膜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多孔材料以及生物蛋白通道等的扩散传输,报道了温度、压强、气体组分以及纳米孔道材料结构等因素对扩散传输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5.
采用纳米自组装法合成的大孔氧化铝催化材料FA-06, 具有1.39 mL·g-1的孔容、297 m2·g-1的比表面积、32.4 nm的最可几孔径和81.85%的孔隙率, 孔道集中分布于10~30 nm和30~60 nm的比例分别占35.61%和40.88%。GPC结果表明, 对于形成反相超增溶胶束的高聚物RHP, 可通过改变聚异丁烯马来酸酐(PIBSA)的量来控制其分散度和相对分子量, 进而控制大孔氧化铝的孔道结构。TEM及SEM结果表明, 纳米自组装氢氧化铝棒长600~800 nm, 直径为250~300 nm, 经550.0 ℃焙烧后, 形成直径为150~300 nm, 长度为400~600 nm的纳米氧化铝棒。从焙烧后的纳米自组装氢氧化铝的XRD结果证明了3种γ-Al2O3的前躯体完全转化为γ-Al2O3。结合TG的结果, 表明在605.0 ℃时, 拟薄水铝石完全转化为γ-Al2O3, 总失重可达61.88%。基于以上实验结果, 模拟了反向超增溶胶束、氢氧化铝及大孔氧化铝的分子自组装和纳米自组装的形成过程, 并提出了纳米自组装大孔氧化铝贯穿孔道的NSA(Nano Self-Assembly)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56.
以硝酸镁(Mg(NO3)2·6H2O)和硼砂(Na2B4O7·10H2O)为原料, 稀土元素Eu3+为激活剂,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辅助共沉淀法得到前驱体, 并通过焙烧制备了多级结构Mg3B2O6: Eu3+花状微球。通过XRD、SEM、TEM以及荧光光谱等手段分别对前驱体煅烧产物的结构、形貌、组成和荧光特性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 在波长为393 nm激发光的激发下, 所得到的产品在612 nm处有明显的特征发射峰, 对应于Eu3+的(5D07F2)特征跃迁发射。这一荧光性质使得该材料在荧光灯、显示系统和光电设备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微球的形态、Eu3+的掺杂量及焙烧温度对花状微球荧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7.
针对SAPO-34在甲醇制烯烃(MTO)催化过程中易于失活的问题,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粒径及多级孔SAPO-34。详细研究了铝源、硅源对SAPO-34分子筛晶粒尺度的调控性能及二次模板剂对多级孔SAPO-34合成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N2吸附-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NH3-TPD等手段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铝源可以实现对SAPO-34粒径的有效调控,二次模板剂的引入可以在纳米SAPO-34晶粒内部创造出孔壁晶化的晶内介孔结构。在甲醇制烯烃的催化反应过程中,大颗粒SAPO-34具有较高的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多级SAPO-34因为纳米化或介孔的引入使得微孔孔道有效缩短,提高了其在MTO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稳定性,但是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受到抑制,而对油品的选择性则因为外表面积的增大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58.
介孔材料孔道内进行的自由基聚合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孔材料具有孔道大小均匀、排列有序、高比表面积、孔径连续可调的特性,主要应用在催化、吸附、分离、传感器以及光、电、磁等许多领域.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其空旷的孔道作为聚合"微反应器",在其内部进行了许多类型的聚合反应.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在介孔材料孔道内烯类单体进行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包括常规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和活性聚合反应,讨...  相似文献   
559.
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仪上,进行了氯代血红素的MS^1~MS^7 CID质谱研究。在各级碰撞诱导解离(CID)过程中,氯代血红素准分子离子[M-CI]的母环未发生碎裂反应,而与母环以碳碳单键相连的侧基依次失去。通过Hyperchem对氯代血红素分子结构的优化,对比各级质谱图,发现侧基的失去顺序与其键长有密切关系,键长越长,越优先失去。离子阱质谱仪的CID过程碰撞能量较低,有利于进行多级质谱分析,为得到母离子更详尽的结构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60.
在高分子基板上制作成的单膜全氟高分子波导结构,具有非热敏感性、偏振无关的工作特点,同时,在1310nm、1550nm工作波长分别有<0.04和<0.05dB/cm的超低光损耗.本文研究了在器件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孔状结构对传输损耗的直接影响.实验证明,超低的传输损耗可以通过降低孔状结构的尺度至纳米范围来实现.这些波导结构可以成为新一代高性能集成高分子光子器件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