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1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4936篇
化学   9462篇
晶体学   66篇
力学   225篇
综合类   235篇
数学   320篇
物理学   156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389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602篇
  2007年   517篇
  2006年   461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584篇
  2003年   539篇
  2002年   542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335篇
  1999年   368篇
  1998年   328篇
  1997年   326篇
  1996年   275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97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229篇
  1991年   265篇
  1990年   191篇
  1989年   200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表柔比星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增殖很快肿瘤的药物.应用紫外、荧光、园二色、黏度、循环伏安等方法研究了表柔比星及表柔比星-Fe2+体系与DNA的作用.结果发现,在pH=7.4时表柔比星可与Fe2+形成稳定体系,加入DNA后表柔比星-Fe2+体系的紫外吸收明显降低.Scatchard图表明,表柔比星-Fe2+体系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竞争性抑制,同时此体系可使DNA-EB体系荧光偏振度增大,使DNA的热变性温度(tm)上升,黏度增大.循环伏安法表明,DNA的加入使得表柔比星及表柔比星-Fe2+体系的式量电位正移.园二色谱法表明,随着表柔比星-Fe2+体系的加入,DNA碱基间作用能迅速减弱.综合以上结果得出:表柔比星及表柔比星-Fe2+体系与DNA之间均为嵌插作用,而且表柔比星-Fe2+体系具有比单纯表柔比星更好的嵌插效果.这些结果可为合理改善药效、降低抗癌药物毒性和设计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使用固体酸H3PO4/Zr(OH)4催化NBS对取代烷基苯进行苯环溴代反应.根据不同取代烷基苯的反应活性,在乙腈中,高产率(79%~96%)地得到了相应的苯环单溴代产物,同时反应体系中无苄位溴代的副产物生成.在反应过程中,固体酸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多次.  相似文献   
993.
以1,3-二(二苯基膦)丙烷二氯化镍(Ⅱ)[Ni(dppp)Cl2]作催化剂,通过4,7-二溴-2,1,3-苯并噻二唑格氏(Grignard)试剂分别与3,3′-二甲基联苯二胺、对苯二胺共聚得到了两种新型主链含刚性和柔性链结构的苯并噻二唑类共轭聚合物。通过FT-IR、1H-NMR、UV-Vis、XRD、TGA等测试手段对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的紫外-可见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在306 nm和380 nm处出现,荧光激发峰分别出现在378 nm和463 nm,相应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在493、562 nm处出现。共轭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固相法在室温下制备了3,6-二噻基-哒嗪与1,4-二噻基-苯的共聚物(Ⅰ)、3,6-二噻基-哒嗪与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共聚物(Ⅱ)和4,7-二噻基-2,1,3-苯并噻二唑与1,4-二噻基-苯的共聚物(Ⅲ)。并以FT-IR、UV-Vis、SEM、循环伏安等测试手段对上述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3种新型共聚物有出现层状结构的趋势,厚度达到微米级,并且均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利用同位素取代法考察了离子液体催化苯与烯烃烷基化反应机理.首先进行了Et3NHCl-AlCl3催化氘代苯与1-十二烯烃的反应,通过GC-MS及NMR分析产物结构,根据分析结果,在反应过程中一个D原子从苯环转移到侧链的1-碳.由此推断离子液体催化苯与长链烯烃的烷基化反应机理为:反应由Lewis酸AlCl3引发;AlCl3吸引1-十二烯烃的π电子向1-碳转移,形成碳正离子;碳正离子进一步与苯反应形成不稳定的σ络合物,σ络合物苯环上的sp3杂化碳相连的D+转移到侧链的负电1-C上取代AlCl3,生成产物2-十二烷基苯.  相似文献   
996.
Eu^3+离子掺杂的LaPO4纳米线或纳米棒通过一种简单的水热反应方法被成功地合成出来.水热反应条件以及生成产物的烧结条件对LaPO4基质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进行了研究.生成物的物相和形貌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得到很好的控制.LaAlO3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无机材料,其粉末状态有较高活性和选择性,因而作为催化剂被广泛研究.其体相材料因具有钙钛矿结构,与Y-Ba-Cu-O和Bi-Sr-Ca-Cu-O等超导体系有很好的点阵匹配和热扩散匹配.  相似文献   
997.
通过端基为伯胺的臂式二苯并24冠8与苝四甲酸二酐衍生物的缩合反应合成了二萘嵌苯桥联的双冠醚主体.利用核磁、荧光等手段研究了其与富勒烯二级铵盐客体形成准轮烷的组装行为.结果表明,24冠8大环可以键合二级铵盐客体,形成轮上有二萘嵌苯和轴上有富勒烯的准轮烷,KPF6和18冠6的加入可以调控准轮烷的解离和形成,并伴随着荧光强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98.
合成了A-A-A型双苯乙烯基苯类化合物FR[2,5-二氰基-1,4-二(4'-氟苯乙烯基)苯],并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用飞秒脉冲诱导荧光光谱法分别研究了2个A-A-A型双苯乙烯基苯类化合物FR与CY[2,5-二氰基-1,4-二(4'-氰基苯乙烯基)苯]以及2个D-A-D型双苯乙烯基苯类化合物MO[2,5-二氰基-1,4-二(4'-甲氧基苯乙烯基)苯]和MA[2,5-二氰基-1,4-二(4'-二甲胺基苯乙烯基)苯]的单、双光子吸收与发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最大单光子吸收与发射波长随末端取代基供电子能力的增强而增大,末端强吸电子基化合物FR和CY具有相当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0.92与0.89)、较长的荧光寿命(分别为5.8与6.1 ns)及较大的双光子吸收系数(分别为19.1与20.5).末端带强吸电子基的化合物FR与CY的双光子吸收截面(δ,分别为6350 GM和6870 GM)比末端带供电子基的化合物MO和MA的δ(分别为270 GM与1790 GM)要大得多,表明A-A-A型双苯乙烯基苯类化合物具有异常大的δ.  相似文献   
999.
7-O-取代-8-甲基香豆素和4-H-色烯-4-酮化合物是合成Seco-DCK和Seco-DCP类似物的重要中间体.报道了在NBS/CCl4条件下,这两类化合物8-位甲基溴代反应的情况.通过实验发现,这两类化合物8-位甲基溴代反应较一般芳环苄位的溴代更为复杂,存在多个反应位点.影响8-位甲基溴代选择性和收率的主要因素有三:邻位基团空间位阻大小、自由基引发催化剂的使用与否以及邻位基团的电性因素.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中等收率得到8-位甲基溴代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00.
以双水相为反应溶剂,丙烯酸酯、苯乙烯与多种芳卤化合物在催化剂碘化亚铜、配体L-脯氨酸的存在下,在较低的温度(75~85 ℃)下得到了产物,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较高、选择性较好等特点,为该反应及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产物通过熔点、红外、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等方法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