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9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653篇
化学   3376篇
晶体学   76篇
力学   36篇
综合类   50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4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本文研究了以玻碳电极为基体的1:12硅钼杂多酸根(SiMo_(12)O_(40)~(4-)简称12-MSA)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将12-MSA电极应用于线性扫描伏安法测定天然水中可溶性硅酸盐,结果满意.硅浓度在8.0×10~(-7)~1.7×10~(-3)mol/L,相对标准偏差(n=7)为1.85%,加标回收率为98.2%~103.6%,SiMo_(12)电极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12-钼磷酸与γ-Al2O3载体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酸碱滴定、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LRS)和顺磁共振(EPR)等方法研究了磷钼酸(PMo_(12))与γ-Al_2O_3载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Mo_(12)在γ-Al_2O_3上随负载量增加出现三种不同的分散状态,据此提出了PMo_(12)在γ-Al_2O_3上的铺展模型.  相似文献   
73.
翁维正  万惠霖 《分子催化》1993,7(5):339-346
采用XRD、Raman、XPS及催化剂性能评价等手段,考察了Bi_3(FeO_4)(MoO_4)_2和Fe_2(MoO_4)_3分别存在及两者共存时对Bi-Mo复氧化物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含Fe物种的存在都有助于改善Bi-Mo系复氧化物催化剂对丙烯选择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但两者在作用机理上有所不同.Fe_2(MoO_4)_3本身无催化活性,但在反应条件下可部分还原为FeMoO_4形成Fe~(3+)/Fe~(2+)氧化还原对;且其地结构上与α-Bi_2(MoO_4)_3相匹配,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促进催化体系中电子和氧物种的传递及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再生,从而提高催化性能.Bi_3(FeO_4)(MoO_4)_2在反应条件下也可形成Fe~(3+)/Fe~(2+)氧化还原对,但由于其Fe~(3-)所处的化学环境与Fe_2(MoO_4)_3很不相同,且Fe的含量也不及Fe_2(MoO_4)_3,因此它在促进催化体系中电子和氧物种的传递及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再生等方面的性能较差,但它对提高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Bi-Mo对)数目有贡献.  相似文献   
74.
王恩波  韩福芹  王竹屏  沈恩洪 《化学学报》1991,49(11):1114-1119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具有Dawson结构的钼砷杂多酸(H6As2Mo18O62)的两电子、四电子、六电子还原杂多蓝的制备条件, 离析出了它们的钾盐、铵盐及四丁基胺盐。找到了合适的电解电位。通过电位滴定、极谱、电子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光电子能谱的研究, 确证了所希望得到的产物。研究表明, 杂多蓝的结构与还原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水溶液稳定性的研究指出, 杂多蓝要比还原前的杂多阴离子稳定, 存在的PH范围加宽, 指认了可见-红外区出现的谱带。  相似文献   
75.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Mo_3OCl_6(O_2CR)_3]-(其中R=CH_3,H,CH_2Cl)系列三核钼簇合物在CH_3CN和DMF溶剂中的电化学行为,并用差热-热重手段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过程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溶剂中它们有相似的二对氧化还原峰,而且在同一溶剂中随着R基团吸电子能力的增强,相应的第一氧化还原电位值向正向移动。当R=CH_3,H时,它们的起始分解温度分别为265℃和210℃,即同样随着R基团吸电子能力的增强,起始分解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76.
以生物碱(咖啡因)为衍生化试剂,用浸渍法使其负载于活性炭(AC)上,制成一种新的金属阴离子吸附材料———负载咖啡因-活性炭(CAC)。用ICP-AES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金属阴离子[Mo7O24]6-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其化学稳定性;还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和氨水对待测物吸附率和解脱率的影响及共存离子的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77.
La2O3,Y2O3-Mo次级发射材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La2O3,Y2O3-Mo次级发射材料,测试了各种材料的次级发射系数。结果表明在钼中加入稀土氧化物可以具有很好的次级发射性能。经过激活处理后,材料的最大次级发射系数均高于2.0,达到了材料使用要求的发射水平。应用扫描电镜(SEM)和光电能谱仪(XPS)研究了稀土元素在烧结体断口和发射前后在试样表面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易于在晶界处偏聚,且发射后试样表面稀土元素的相对浓度明显高于发射前的浓度。  相似文献   
78.
Cs-Fe-Co-Bi-Mn-Mo复合氧化物选择性催化氧化异丁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xed oxide catalyst Cs0.1 Fe2Co6BiMnMo12 Ox was prepared by the interprecipitation method, then the catalyst was calc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isobutene was carried out in a fixed-bed reac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alyst has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Und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 n(-C4^= ) : n(O2) = 1:2-1:4, space velocity = 180h^-1, T = 360℃ ), the yield of methacmlein and methacrylic reached 80%, 8 %,respectively. The total yields of liquid products( methacrolein, methacrylic acid and acetic acid) reached about 90%.  相似文献   
79.
根据CTP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容量和分离因数的大小,确定Duolite A-30树脂适合CTP与CDP,CMP之间的分离.对CTP在Duolite A-30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表明,在283.15K~303.15K之间,CTP的质量浓度在7.5g/L以上时,Duolite A-30树脂对CTP的吸附主要受颗粒扩散的控制,其有效扩散系数为D=3.47×10-7cm2/s,溶液的质量浓度≤1.0g/L时,CTP与Duolite A-30树脂之间的交换速率主要受液膜控制,其液膜扩散系数为Kf =4.112×10-4/s.同时测定了不同条件下三磷酸胞苷溶液在Duolite A-30树脂固定床离子交换柱中的穿透曲线,研究了进口浓度、进口流速、原料液温度、原料液的pH值及柱高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用二阶动力学推动力模型描述固定床动态过程,考察了轴向返混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并从穿透曲线回归得到总传质系数,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80.
LaPO4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rface-modified LaPO4 nanoparticales were synthesized in the mixture solvent of water-ethanol with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age of dialkylphosphate. The conditions o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noparticle core of LaPO4 and surface-modified layer were formed. The surface-modified nanoparticles of LaPO4 can be dispersed in organic solvent and has better lubricating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