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8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1503篇
化学   2901篇
晶体学   30篇
力学   285篇
综合类   113篇
数学   355篇
物理学   104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01.
陈文斌  李牛  项寿鹤 《中国化学》2005,23(3):255-260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三维亚磷酸锌[HO(CH2)2NH3]2•[Zn3(HPO3)4]的合成和晶体结构。在它的结构中,ZnO4和HPO3严格按照顶点连接的方式交替相连。骨架结构存在两个沿着不同方向无限延伸的由ZnO4和HPO3组成的四元环链,在[0 1 0]、[0 4 15]和[0 -4 15]三个方向形成了三个交叉8元环孔道,有机胺阳离子起着平衡电荷和稳定骨架的结构。它的晶体数据为:[HO(CH2)2NH3]2•[Zn3(HPO3)4],M=640.21, 正交晶系, Fdd2空间群, a=2.8528, b=0.8426, c=1.6159nm, Z=8, V=3.884nm3, R1=0.0219, wR2=0.0544。  相似文献   
102.
四苯硼钠-甲苯胺蓝缔合物纳米微粒体系减色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PH4.0醋酸-醋酸钠介质中,甲苯胺蓝在600nm处有一个吸收峰,随着四苯硼钠浓度的增大甲苯胺蓝在600nm处吸收峰降低,颜色减弱,这是由于甲苯胺蓝-四苯硼钠缔合物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疏水作用及分子间作用力,聚集形成纳米微粒所致,甲苯胺蓝-四苯硼钠纳米微粒体系亦在600mm处有1个吸收峰,在400mm、470mm和580mm处产生3共振散射峰,其中400mm和580mm为甲苯胺蓝-四苯硼钠复合纳米微粒产生的特征共振散射峰,这也表明有纳米微粒存在,丙酮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等表明,纳米微粒的形成是产生其减色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3.
A kind of azo-containing resin (Azo-R) was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way through the coupling reaction of 2-nitro-N-methyldiphenylamine-4-diazoresin (NDR) with phenol, and a new covalentely attached multilayer film from Azo-R as H-donor and photosensitive diazoresin, diphenylamine-4-diazoresin (DR) as H-acceptor via H-bonding attraction by selfassembly technique has been fabricated. Follow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diazonium group of DR under exposure to UV light, the H-bonds between the layers of the film convert to covalent bonds and the film becomes very stable toward polar solvents or electrolyte aqueous solutions. Thus the UV-irradiated azo-containing films can be used to measure photocurrent in a conventional three-electrode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 using KCl as supporting electrolyte.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azo-containing multilayer film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hotocurrent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04.
磺化酞菁铜多层膜体系是利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制备的有序有机分子膜,它对于XPS测试有很好的稳定性,本文在固定电子出射角的条件下利用XPS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的膜样品中Cu_((2(?))_(3/2))、Ni_(1(?))、S_(2p)峰强度的变化规律,讨论了膜内分子有序排列引起的散射效应对电子平均自由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四氯-1,4-苯醌(1)和2,3-二氯-1,4-萘醌(2)中的氯相当活泼,能和许多亲核试剂反应,如醇和酚;硫醇和硫酚;胺及许多含NH的杂环化合物。1和2与磷亲核试剂的反应也是已知的,本文报道1及2和芳碲基或烷碲基亲试剂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6.
PSt-b-PEO增容PA6/PS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力学方法(DMA),形态学方法(SEM),研究了PSt b PEO存在下尼龙6(PA6)/聚苯乙烯(P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研究表明,PA6和PS的简单共混体系,分散相相畴尺寸大,相界面清晰,断裂面光滑,呈脆性断裂,相容性极差,属不相容体系.而加入少量PSt b PEO后分散相尺寸变小,界面层变厚,界面粘结力增强,表现出韧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7.
用线性电流扫描极谱、恒电流单阶跃计时电位法及等电流双阶跃计时电位法, 研究了Ni(II)、Co(II)-邻菲咯啉(phen)体系在1,2-二氯乙烷(DCE)/水界面相转移的电化学行为。同时, 研究了相转移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 电解前, Phen与Ni(II)或Co(II)同时在水相时, Ni(II)、Co(II)行为类同; 若电解前Phen在有机相时, Ni(II)、Co(II)的行为截然不同, 原因在于两者与Phen配位反应的动力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β-蒎烯和马来酸酐的烯反应、溶剂中自由基共聚反应和本体热共聚反应,得到了β-蒎烯和马来酸酐烯反应产物和共聚产物,并用IR、1H NMR、13C NMR、GPC、DSC进行表征,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溶剂体系、单体配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对聚合物进行皂化改性,测量了皂化物浓度对水表面张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键连接性指数的建构及其在有机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锋  王振东  孙杰  罗明道  屈松生 《有机化学》2002,22(11):884-888
以化学键为基础建构了键连接性指数及分子键连接性指数,该指数同时考虑顶 点原子的化学特征及键的性质.对于任意化学键,键连接性指数Si=1+△I/R·[( Z1-h1)m2/n1+(Z2-h2)m1/n2],分子键连接性指数S为∑i=1^m√Si或∑i=1^m1/√ Si,其中,Z1,Z2为化学键键连原子的价电子数;n1,n2成键原子的价层最高主量 子数;m1,m2为成键原子的氧化数;h1,h2为与成键原子相连的氢原子个数;△I 为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I≥0);R为化学键的相对键长.与以顶点为基础的价连 接性指数不同,该指数不仅能方便而有效地应用于饱和碳氢体系亦能有效地应用于 含多重键的不饱和体系及含杂原子的有机体系.研究了饱和碳氢体系标准生成焓, 不饱和碳氢体系和酮、醚、酯体系在水中的溶解度和辛醇/水分配系数,卤代甲烷 体系的标准生成焓,卤代苯体系辛醇/水分配系数,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0.
王平 《合成化学》2007,15(B11):160-160
高效、安全的车载储氢技术研发是制约氢燃料电池车规模化商业应用的“瓶颈”环节。相比于高压氢瓶和低温液氢,材料基固态储氢在储氢密度、操作安全性和能源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而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储氢方式。储氢材料历经数十年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型储氢材料的陆续发现,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呈多材料体系、多储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但与此同时,现有储氢材料/技术与车载储氢应用需求间的巨大差距并未因新型材料的发现而得到有效缩减,难于在温和操作温度下获取高储氢密度仍是各类储氢材料体系研究中面临的共性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