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化学   44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谱催化波法测定甘草酸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过玮  宋俊峰 《分析化学》1996,24(7):835-837
  相似文献   
2.
孙国祥  王宇  孙毓庆 《色谱》2002,20(1):72-74
 在紫外检测波长为 2 2 8nm、电压为 14kV、背景电解质为 5 0mmol/L硼砂溶液、内标为氢氯噻嗪的条件下 ,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对复方甘草片中的甘草酸、甘草次酸、吗啡和苯甲酸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甘草酸、甘草次酸、吗啡和苯甲酸钠的相对峰面积 (组分与内标的峰面积之比 )与各自的质量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上述 4种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8 2 % ,97 3% ,97 1%和 97 5 %。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3.
原子吸收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Ⅴ)─甘草及其制品中甘草酸分析法的研究郎惠云,谢志海,赵怡(西北大学化学系西安,710069)关键词原子吸收法,有机分析,甘草酸现代医药研究证明,甘草草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为甘草甜素或甘草酸,其定量测定方法国内外虽有报导 ̄...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卷烟中甘草酸的分析方法。采用甲醇-5mmol/L醋酸铵水溶液(4∶1)为萃取溶剂,经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1 mm×150 mm,3.5μm)分离后,串联质谱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检测,外标法定量。甘草酸在0.05~2.5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 4,方法的定量下限为4.8 mg/kg;回收率为89.1%~105.0%,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5%。  相似文献   
5.
甘草酸(G lycyrrhizic acid)又名甘草皂甙和甘草甜素,是从豆科植物甘草和光甘草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三萜皂甙,是常见中药甘草的主要成分。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其分子中含有的羧基和酮基易与金属离子作用形成配合物[1-5]。图1甘草酸的结构图F ig·1 The structure patterns of gly  相似文献   
6.
孙晨  赵培侠 《应用化学》2010,27(11):1351-1355
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NaCl盐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浊点体系为萃取介质,重点研究了浊点萃取甘草酸过程中凝聚相及水相的谱学性质和微观结构。 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红外谱图中O-H的振动吸收峰和C-O骨架伸缩振动峰会向高波数移动,而在浊点温度时,波数变化明显。 浊点体系的主体相具有粒度性质特征,吸附溶质后的凝聚相胶团粒径增大。 随着甘草酸浓度的升高,胶团从7.7 nm增大至20 nm以上,有类似聚集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负压空化提取甘草酸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压空化提取甘草酸工艺;负压空化;甘草;甘草酸;提取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甘草次酸、 甘草酸和胆酸的二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引发谷氨酸苄酯-N-羧酸酐的开环聚合, 合成了在端基具有不同肝靶向识别基团的聚谷氨酸苄酯. 该材料可能具有肝细胞主动靶向作用, 为进一步的肝靶向药物控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P-糖蛋白(P-gp)是导致肿瘤化疗耐药的重要原因.抑制P-gp表达能有效增强化疗效果.为克服结肠癌化疗耐药,本研究设计、制备了一种肠道菌群葡萄糖醛酸酶响应的甘草酸胶束用于递送化疗药物和原位产生P-gp抑制剂.通过自组装,甘草酸(glycyrrhizin, GL)形成胶束,包载疏水性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 DOX);在GL胶束表面静电交联正电性壳聚糖(chitosan, CS),构建DOX@GLCS胶束.在原位结肠癌小鼠模型中,口服DOX@GLCS胶束后,其在胃和小肠中保持稳定,在富含细菌的结肠和肿瘤区域被特异性降解,释放化疗药物阿霉素.同时,细菌分泌的葡萄糖醛酸酶可以转化GL生成P-gp抑制剂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 GA),抑制肿瘤细胞P-gp表达,增加药物的细胞内浓度.经DOX@GLCS治疗后,小鼠肿瘤负荷明显降低,受损肠道黏膜得到修复.该肠道菌群响应释药策略为克服结肠癌化疗耐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