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化学   219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7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206篇
物理学   20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2001,331(1-2):135-140
Based on multi-configuration Hartree–Fock calculations, correlated electron-pair intracule (relative motion) and extracule (center-of-mass motion) properties are reported for the He atom in both position and momentum spaces. The present results are more consistent yet systematic than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12.
Catalytic steam reforming : Use for on-board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hydrocarbons or alcohols. To identify the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vehicles, literature was rapidly reviewed. Research on hydrogen production processes suitable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 is a major challenge. Catalytic steam reforming of hydrocarbons as well as alcohol is a very promising route. The choice of ethanol and supported rhodium catalysts will be justified in the light of ethano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reaction mechanism, cerium-based oxid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fications imposed by fuel cel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13.
Salen Mn(Ⅲ)催化的双键不对称环氧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歆燕  石鸿昌  徐寿颐 《有机化学》2001,21(12):1102-1111
SalenMn(Ⅲ)络合物是催化双键不对称环氧化的一类很重要的催化剂。本文综述了salenMn(Ⅲ)络合物的设计、其催化双键不对称环氧化的反应和机理以及轴向配体、电子效应等对反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这一催化体系在顺式烯烃、环内烯烃、三取代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和反式环氧化物的生成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114.
化学氧化多孔硅经cis-Ru(bpy)~2(CN)~2的乙醇溶液浸泡后,发光峰位红移,强度减弱,激发态寿命缩短。而在trans-Ru(py)~4(CN)~2溶液中浸泡的氧化多孔硅的发光峰位,强度和寿命几乎没有变化。对比两个染料分子的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吸收性质得出:与trans-Ru(py)~4(CN)~2相比,cis-Ru(bpy)~2(CN)~2有一个与多孔硅发光能量接近的低能级吸收带,使得多孔硅纳米粒子向该染料分子传递能量成为可能,能量传递的发生引起了发光峰位的红移和激发态寿命的缩短,虽然伴随着发光效率的损耗,但对有目的地选择染料分子来改变多孔硅的发光峰位和获得激发态寿命尽可能小的多孔硅提供了思路,也为深入理解多孔硅的光致发光机制提供了更多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115.
导电高聚物修饰纳米尺度TiO~2多孔膜电极的光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用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用导电高聚物修饰的纳米晶TiO~2多孔膜电极在不含氧化还原对和含不同氧化还原对体系电解质溶液中的光电转换过程。TiO~2/导电高聚物多孔膜电极为双层n型半导体结构,内层TiO~2多孔膜的禁带宽度为3.26eV,外层聚吡咯(PPy)膜的禁带宽度为2.23eV,而聚苯胺(PAn)膜的禁带宽度为2.88eV。用导电高聚物修饰半导体电极能使其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增加,光电流增强,且起始波长红移至>600nm,使宽禁带半导体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6.
芳基脲类衍生物的合成、活性和量子化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芳基脲类化合物是抑制细胞分裂生长的一种抑制剂。本研究报导合成的六个芳基脲类化合物,并利用油菜试法测定了它们抑制油菜胚根生长的生物活性;采用MOPAC程序中的PM3方法进行了量化计算,计算结果较好地解释了新合成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7.
李缨  黄洁玲  梁玉婷  赵孔双 《化学学报》2001,59(9):1351-1356
测定了十二烷基磺酸钠(A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n-C4H9OH)/正庚烷(n-C7H16)/水(H2O),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n-C4H9OH)/正庚烷(n-C7H16)/水(H2O)体系的微乳液正四面体相图,并用电导法划分了AS/CTAB/n-C4H9OH/n-C7H16/H2O体系微乳液的结构(W/O,B.C.和O/W);同时研究AS/CTAB/n-C4H9OH/n-C7H16/H2O/盐类(NaCl,CaCl2或AlCl3)体系和SDS/CTAB/n-C4H9OH/n-C7H16/H2O/盐类(NaCl,CaCl2或AlCl3)体系形成中相微乳的盐宽,从中得出上述两体系中相微乳的盐宽随盐类阳离子价态的增大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8.
用介观动力学模拟Pluronic L64/水/p-Xylene体系的相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森立  侯廷军  徐筱杰 《化学学报》2001,59(12):2093-2098
用介观动力学在介观层次上对不同组分的PluronicL64/水/p-xylene三元体系的相分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和实验相吻合的结果。计算表明对于纯p-xylene溶剂和有含少量水的p-xylene溶剂,体系没有发生相分离,随着水的含量增加,体系发生了明显的相分离,产生了不同形态的胶团。本研究还通过对比不同溶剂组分下的体系介观形貌,讨论了水在体系相分离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分析模拟了1000步后体系中水的分布,证实在胶团核中存在自由水(freewater)的猜想。  相似文献   
119.
钴的添加形式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原鲜霞  王荫东  詹锋 《电化学》2000,6(1):65-71
研究了钴元素分别以Co ,CoO ,Co +CoO三种形式作为添加剂并分别以与Ni(OH) 2 用机械混合的方式添加到电极活性物质中时对镍电极性能的影响 ,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对于机械混合的添加方式 ,Co ,CoO和Co +CoO三种形式的钴添加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镍电极的性能 .其中 ,当钴以CoO的形式添加时镍电极的性能最好 .这是因为三种形式的添加剂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活性物质Ni(OH) 2 的结构、增强了电极中质子的传输能力 ,从而提高了镍电极反应的可逆性 ,强化了镍电极的析氧极化 ,并提高了镍电极的充电效率 ,其中CoO的作用效果最明显 .  相似文献   
120.
蛋白质分子与配体的作用模式主要有直接的环区结合及铰链式结合两种方式。针对这两种不同的作用方式,我们提出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结合过程的构象研究。对于直接的环区结合模式,通过建立环区主链构象库,来实现蛋白质环区与配体的准柔性对接,并以链霉抗生物素蛋白体系为例对构象库建立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计算。对铰链结合方式,采用分步对接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具体应用于HIV蛋白酶与其小分子配体的结合过程。计算结果表明,这两种处理方法分别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与配体结合的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