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9篇
化学   96篇
晶体学   3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提高聚乳酸(PLA)/淀粉共混物界面作用和降低成本,引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聚乳酸和塑化淀粉(TPS),通过挤出和注射成型制备接枝聚乳酸/塑化淀粉共混物(PLA-g-GMA/TPS)。红外光谱分析证实,GMA成功接枝到PLA分子链上。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热机械性能、微观形貌、热性能及亲水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选择GMA用量为6%(接枝率为1.51%)和TPS用量为10%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弹性模量最佳,分别为42.6MPa、8.9%及260MPa。FE-SEM观察结果表明,低含量TPS中颗粒被基体包覆或嵌入,界面平整,界面结合力强。DMA和DSC结果显示,不同质量配比的PLA-g-6%GMA/TPS共混物的Tg、储存模量、结晶度、结晶温度及熔融温度仅在小范围内发生变化。吸水率和接触角结果表明,低含量TPS的共混物吸水率和接触角变化幅度均小于高含量TPS体系。  相似文献   
82.
合成了一种新型四(对磺酸基偶氮苯基-4-氨基磺酰基)铝(Ⅲ)氯酞菁(S-AlPc), 采用元素分析, IR, 1H NMR和ESI-MS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S-AlPc中带负电荷的磺酸基与两亲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L-赖氨酸(PEG-b-PLL)带正电荷的PLL嵌段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合成负载四(对磺酸基偶氮苯基-4-氨基磺酰基)铝(Ⅲ)氯酞菁聚合物纳米粒子(S-AlPc/PbP), 直径约为10~20 nm. 采用UV-Vis和稳态及瞬态荧光光谱法比较了S-AlPc和S-AlPc/PbP的光物理性质, 并研究了它们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摄取量. 与S-AlPc相比, 包裹S-AlPc的聚合物纳米粒子S-AlPc/PbP的HUVEC摄取量有所提高, 且提前1 h达到最大浓度. 采用MTT法评价了S-AlPc和S-AlPc/PbP对HUVEC的光动力活性, S-AlPc/PbP的细胞抑制率大于S-AlPc. 因此, S-AlPc/PbP是一类很有前景的第三代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敏剂.  相似文献   
83.
利用有机溶剂溶胀磺化聚苯乙烯@二氧化钛(SPS@TiO2)核壳粒子制得二氧化钛/聚苯乙烯(TiO2/PS)双面神(Janus)颗粒, 并在TiO2端进行改性, 得到墨绿色的聚苯胺/聚苯乙烯(PANi/PS) Janus颗粒.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能谱(EDS)、元素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A)、固体紫外-可见分析(UV-Vis)和四探针法考察Janus颗粒组成、微结构和Janus性质. 结果表明, Janus颗粒为雪人状结构, PS端的平均粒径为228 nm, PANi端的平均粒径从TiO2的258 nm增大为295 nm; 并且在EDS谱上可以观察到N元素, 而未观察到Ti元素; 包覆的PANi的质量分数为23.7%. 掺杂后PANi/PS Janus颗粒的导电性能较好, 电导率为0.247 S/cm.  相似文献   
84.
罗明洪  林深  张晓凤  陈丽芳 《化学学报》2010,68(22):2290-2296
通过电化学扫描法在玻碳电极和导电玻璃基底上组装制备过渡金属铜取代多金属氧酸盐[PCu(H2O)Mo11O39]5-和4代聚酰胺-胺(G4-PAMAM)交替沉积的复合膜.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原子力显微镜(AFM), 循环伏安法(CV)结果表明复合膜成功制备且有好的均匀性. 多层膜中的[PCu(H2O)Mo11O39]5-与其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行为相比, 电子转移控制速率不同, 该多层膜修饰电极稳定性好, 对 的还原及抗坏血酸的氧化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5.
孙建平  翁家宝  林婷  马琳璞 《化学学报》2010,68(13):1337-1342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氧化铽(PMOCOPV/Tb4O7)纳米复合材料. 红外光谱证实了在Tb4O7表面的包覆层为PMOCOPV.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寿命得到增强, Tb4O7与PMOC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使得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 并且导致荧光量子效率提高. 根据Eg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关系, 拟合了PMOCOPV/Tb4O7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发现随着Tb4O7含量增加, Eg减小. 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它们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 结果发现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纳米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 这说明PMOCOPV与Tb4O7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离域π电子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86.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多壁碳纳米管(PDBOPV/MWCNTs)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证实了在MWCNTs表面的包覆层为PDBOPV.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PDBOPV/MWCNTs复合材料直径为35—45 nm,其中PDBOPV包覆层厚度约为15 n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加,PDBOPV/MWCNTs的吸收发生红移且强度提高.荧光光谱研究表明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加,PDBOPV/MWCNTs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减小,MWCNTs与PDB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使得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并且导致荧光量子效率降低.根据Eg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关系,拟合了PDBOPV/MWCNTs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发现随着MWCNTs的增加,Eg逐步减小.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它们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结果发现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加,PDBOPV/MWCNTs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这说明PDBOPV与MWCNTs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π-π电子非线性运动. 关键词: 聚(2 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 多壁碳纳米管 复合材料 光致发光  相似文献   
87.
林美娟  胡珍  王文  章文贡 《发光学报》2010,31(6):914-919
以小分子乙酸和乙酸铵为配体,合成了水溶性乙酸类稀土配合物NH4REAc(RE为Tb或Eu)。将该类配合物与水溶性丙烯酰胺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得到了透明的聚丙烯酰胺光致发光材料(NH4REAc/PAM)。着重研究了配合物和聚合物发光性能。结果表明,NH4REAc配合物和NH4REAc/PAM聚合物均能发射很强的稀土Tb3+或Eu3+离子特征荧光;NH4TbAc和NH4TbAc/PAM中的Tb3+离子5D4→7F5均有较长的荧光寿命,形成聚合物后表观荧光寿命有所增加,但量子效率η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8.
反胶束软模板法合成PANI/TiO2纳米棒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形成的反胶束为模板,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纳米TiO2含量的PANI/TiI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UV-Vis,TG,TEM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探讨了反胶束体系中PANI/TiO2复合纳米棒形成的自组装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主要为直径30~40 nm,长约400 nm的PANI/TiO2复合纳米棒,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与聚苯胺大分子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并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起到提高作用,PANI/TiO2纳米复合材料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均有吸收,并在416 nm处激发产生荧光,荧光强度随着掺杂TiO2含量的提高得到了较大的增强.通过PANI/TiO2纳米棒复合材料中的激子离化和电荷传输过程探讨了PANI/TiO2的荧光量子效率和荧光强度增加的机理.  相似文献   
89.
首先将对氰基溴化苄与3,5-二羟基苯甲醇通过Frétchet反应合成芳基苄醚树枝分子3,5[二-(4'-氰基苯甲氧基)]苯甲醇(1),1与4-硝基邻苯二甲腈合成前驱物4-{3',5'-[二-(4"-氰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邻苯二甲腈(3),然后3在乙酸锌,1,8-二氮杂二环(5,4,0)-7-十一烯(DBU)和正戊醇...  相似文献   
90.
报道了钯催化咖啡因或尿嘧啶C—H与芳烃C—H的脱氢偶联反应.反应最大特点是采用常压氧气作为唯一氧化剂.反应对很多官能团,比如卤素、酯基、硝基、腈基、醚等,都有很好的容忍度.本方法为制备C6-芳基尿嘧啶或C8-芳基咖啡因衍生物提供了简便、直接和绿色经济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